视频标签:善用法律
所属栏目:初中政治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善用法律》广东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善用法律》教学设计
一、目标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3.3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表现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
能力
提高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3.3.4诉讼手段和非诉讼手段。
知道未成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确认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区别诉讼的类型和适用范围;从实例中总结维护合法权益的各种有效的非诉讼手段;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科书相关内容】《道德与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三框 善用法律。
【教学目标描述及其评析】
目标1. 学生能说出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能区分它们的适用范围。 目标2. 学生能结合案例,概括维护合法权益的各种有效的非诉讼手段,解释非诉讼手段是常用的有效手段。
目标3. 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说明,能区分诉讼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目标4. 主动探索自我成长中的问题,提高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恰当的方式维护合法权益,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敢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重、难点】重点: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难点:生活中树立起维权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怎样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评析:第一个目标的行为动词是“说出”和“区分”。“说出”意味着“再现”,这一目标属于记忆性事实性知识类别,“区分”意味“分析”,这一目标属于程序性知识。
第二个目标的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是理解这个类别中的认知过程,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
第三个目标行为动词有“对比”和“区分”,“对比”意味着“比较”,“区分”意味“分析”。所以这一目标暗含着理解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
2
第四个目标中,探索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属于元认知知识,“运用恰当的方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敢于与违法行为作斗争”,属于运用程序性知识,因此这一目标是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的联合。
表1 呈现这些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1 B.概念性知识 目标2 目标3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 目标3 目标4
D.元认知知识
目标4
二、教学活动
【任务分析】 1. 起点能力: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法律”“违法行为”等相关知识,初步知道对权利最有效的保护是法律。
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大众媒体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一些侵权行为及维权途径。 2、本课学习内容类型及其学习条件分析: ①本课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类别。
②学习条件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接触到有关维权的问题,并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3、上述两项分析决定教学程序:
情境体验→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展示,生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运用知识→学生谈收获,教师引导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
4.课的类型:知识新授课。 【教学活动描述及其评析】
[告知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社会规则的种类、法律的特征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课时的目标, 学生能说出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能区分它们的适用范围。学生能结合案例,概括维护合法权益的各种有效的非诉讼手段,解释非诉讼手段是常用的有效手段。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说明,能区分诉讼的类型和适用范围。主动探索自我成长中的问题,提高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恰当的方式维护合法权益,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敢于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3
评析:联系前后知识,有利于保持知识和思维的连贯性,告知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新的学习任务。
[导入:活动一时事点评:]广东一男童遭继母家暴遍体鳞伤 警方已介入调查 评价:学生讲评时事,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现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导入正题,简单明确。
[知识新授阶段]
【1】活动二:依法维权的案例展示
学生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依法维权案例,由第三小组展示,每个组员讲一个案例。 师:从学生所讲的案例中提取维权的途径进行板书,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请问:上述途径哪些是非诉讼?哪些是诉讼?哪些是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维权的手段包括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
评析:突破教学目标2的其中一点,即从学生所举的案例中概括维护合法权益的各种有效的非诉讼手段。
【2】活动三:展示广州市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学生课前收集了广州市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由第四小组展示,并讲解这些机构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补充并引导学生归纳。
评析:让学生直观感受身边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点拨启发,助归纳。落实目标1学生能说出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能区分它们的适用范围。
【3】活动四:展示广州市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维护权益的有关机构。
学生课前收集了广州市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关机构,由第五小组展示,并讲解这些机构可以维护我们的什么权益。
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补充并引导学生归纳。 问题:为什么非诉讼是常用的有效手段?
教师:引导学生非诉讼手段与诉讼手段进行比较,找出原因。 教师总结:非诉讼手段省时,省力,能避免许多不必要浪费。
评析:通过本班学生课前的收集及上课时的展示,加深学生对维权途径的理解,进一步突破目标2。
【过度】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如果采取别的方式仍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
【4】展示材料:案例一:某公安派出所接到吴某求助电话后,未能及时赶到现场,致使吴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此,吴某将该派出所告上法庭。
案例二:被告人单某,连续盗用了2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停放在路旁的大小卡车28辆作为犯罪工具,到14个菜场和食品厂等单位盗窃20余次。共窃得财物,价值人民币6000余元。
4
案例三:一名高中生在路边存放自行车并交了存车费,去取车时却发现车没了。当要求赔车时,看车人却说不承担赔车的责任。于是他将看车人告上法庭。
问题探究:①上述材料分别是属于什么诉讼类型? ②这些诉讼类型有什么不同?
评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诉讼的类型和适用范围,教师运用三个典型的案例,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区别诉讼的三种类型,达成目标3。目标3暗含着理解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
【4】活动五:习题评讲。 学生:由第六小组讲解习题。 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补充。
评析: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目标2、3。
【5】活动六:由第二小组点评其它小组的展示情况,然后学生谈感受与收获。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突破目标4。通过学生谈感受与收获,教师引导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一框的知识分为六个任务,每个小组一个任务,同时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任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小组合作能力,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学生对维权的认识,让学生明确生活中要依法维权,敢于维权,较好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总结阶段]
师: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更不能私下报复。首先向有关维权机构投诉、反映,以求帮助解决,因为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如果得不到解决,就通过诉讼手段(打官司),因为这是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我们不仅要依法维权,还要敢于维权,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这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框知识小结】
一、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①法律服务所②律师事务所③公证处④法律援助中心 二、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非诉讼手段和非诉讼手段 三、诉讼的类型
四、依法维权的重要意义。 五、如何与违法犯罪做斗争?
表2 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活动的分析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5
A.事实性知识 目标1(活动三:展示广州市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B.概念性知识
目标2(活动二:依法维权的案例展示 活动四:展示广州市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维护权益的有关机构) 目标3(分析三个不同案例的行为)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活动三:展示广州市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目标3(分析三个不同案例的行为)
目标4(活动六:学生谈感受与
6
收获 )
D.元认知知识
目标4(活动六:学生谈感受与收获)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描述及其评析]
【1】在对举例后,教师引导学生知识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集体回答,给予了肯定,即评价。
评析:对于简单问题,要给予学生集体回答的机会,教师可采取即时的认可、评价,学生内心愉悦。
【2】在“各个小组展示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通过正式和非正式途径获取所需的反馈信息。
评析:非正式渠道,对学生的回答以语言、表情、行为来反馈评价。正式渠道通过小测、作业、提问、讨论、交谈来表现。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