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三顾茅庐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北京市 - 昌平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学内容:
《三顾茅庐》一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23课,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智慧的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整体目标为走进古代白话小说,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白话小说,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样、主题的深刻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助于学生理解摇曳的叙事手法,理解人物的形象,感受仁君的礼贤下士,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生情况:
在上课之前,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八年级时对《三国演义》的初步阅读,已经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是作者罗贯中是怎样巧妙地构思“三顾”的情节还不是特别明确,而第三顾中又是怎样刻画出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特点也不是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侧重通过几个任务的设定,让学生补写对联、填写表格、画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本文波澜曲折、摇曳多姿的情节,学习“摇曳”这一叙事手法,感受仁君刘备的敬贤之礼,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方式:比较学习,合作探究,迁移拓展 教学手段:演示文稿,演课本剧,思维导图
技术准备:课本剧排练,自制表演背景及配乐,补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录像。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感受小说波澜曲折的情节,据情节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摇曳”这种叙事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计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学习摇曳之法,并学以致用,构思生活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文化魅力,并践行于日常生活。
问题框架(可选项)
1、“三顾茅庐”的故事怎样体现情节的波澜起伏?
2、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怎样写出“等”这一具体行为的波澜与冲突? 3、作者运用“摇曳”之法设置情节和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的礼贤下士是如何体现的?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补写对联,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特点 填写表格,深入理解小说情节特点 思维导图,深入分析小说细节特点 明确写法,体会作者巧用摇曳之法 以读导写,试着应用所学摇曳手法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
比较导入,明确目标。
上课伊始,出示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三顾茅庐”故事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让学生思考诣、凡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比较,引出本课学习重点目标:同样的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情节却是一波三折,罗贯中是怎样演绎出如此的效果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共同体会小说情节之美。 二、
欣赏表演,补写对联。
请大家欣赏由同学自编自导的课本剧《三顾茅庐》,一方面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再次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同时也培养了表演者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欣赏完后,请同学补写对联: 史书还原事实之本 小说( )故事之( ),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与史书的不同,同时又对对联这种传统文化再应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填写表格,梳理情节。
1、学生补习对联后,对小说的情节特点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让学生再通过填写表格,梳理情节,并进一步感受“三顾茅庐”故事的跌宕起伏。
4
“三顾茅庐”之比较
天气 去途偶遇之人 先生踪迹 别时所留 归途偶遇之人 一顾 寒冬 农夫 留话
二顾 岳父黄承彦 三顾
诸葛均
随备出山
2、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提问:刘备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呢?一次两次不行吗?由此学生自然能够想到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故事的波澜起伏。这样通过梳理情节便可以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让学生感受到“三”的妙处:常言道事不过三,四则繁冗,二显单薄,三刚刚好。并引导大家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曹刿论战》中针对“何以战”的三问三答;《邹忌》中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然后教师明确“三复情节”的概念: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种三复情节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特别常见,并让学生回顾名著中的“三复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等。
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三复情节设置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可以感受到,是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不平,更加波澜起伏。
3、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表格来分析,“三顾茅庐”故事情节的波澜是怎样体现的。学生要对表格进行横比和纵比,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刘备三次拜访的情节都不重复。第一次路上先碰到老农,然后到庄上知道先生出去闲游不知归期,就留了话失望而归,路上又巧遇崔州平,以为是先生,结果不是,造成误会,形成第一次波澜。第二次发生在雪天,去时又遇到先生的另外2个密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又是误会,这又是一波。到了庄上听吟诗以为是先生,结果还是误会,又一波澜。留书出门后又见其岳父黄承彦,结果还不是,再次误会。第三次时间是早春,给人以希望,路上碰到诸葛均,果真先生在家,结果到庄上先生在午睡,这又是一波,刘备等啊等,终于请得先生出山。
4、学生分析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采用的使文章生波澜的常用方法——误会法。并提示同学们回顾最近所学习的5篇小说共同的写法,比如对比、插叙等,由此明确使文章生波澜的方法还有倒叙发,插叙法,悬念法,对比法,夸张法,抑扬法等等。
5、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情节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冲突”。刘备本是想见到诸葛亮,但是有这么多个人物故事的发生,给刘备拜访的路上就造成了很多的障碍。渴望+障碍,恰恰构成了小说中的冲突。
6、接下来教师再次提问:“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波澜是一波又一波,冲突也是一个又一个,可是故事并不显得繁冗,而且特别紧凑,这是怎样做到的呢?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在设置波澜和冲突
5
时要围绕“目标”。所有的故事都在围绕一条主线——拜访诸葛亮来展开,也就是拜访诸葛亮是这个故事最终的目标。 四、
画思路图,分析细节。
1、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同学们到三顾茅庐之地参观,邀请你们组当讲解员给大家讲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请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并给同学们讲解。
绘制要求: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第三顾(语文书127-129页)中刘备“等”诸葛亮这一行为的波澜与冲突。
2.请一组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讲“等”的故事。 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然后结合所画的思维导图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导图及讲解给予评价表扬。然后追问2个问题:作者设置刘备等诸葛亮这个行为的种种波澜冲突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马上说使故事有意思,读者爱看。教师便提示学生回去继续阅读《三国演义》这部好看的名著。
然后又提问:谁在等?在等谁?学生可以感受到刘备在等诸葛亮,诸葛亮也在等刘备,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3、学生分析完后教师补充,以帮助学生从全书的角度理解故事情节之妙:
《三国演义》从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七回,罗贯中为写诸葛亮出场不惜繁复铺垫。写诸葛亮先写刘备南漳遇司马徽得知有“伏龙、凤雏”,再写徐庶夜访司马徽,又写徐庶狂歌于市新野遇刘备;后写曹操用计囚徐母,徐庶回马推荐诸葛亮,又写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经过这一系列波折,刘备对诸葛亮的选择几近无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顾茅庐。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说:“孔明乃《三国志》(即《三国演义》)中第一妙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 整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整本书的情节设计都是波澜起伏,冲突不断,难怪《三国演义》被金圣叹赞为“天下第一才子书”。 五、
归纳总结,明确写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喜平就是要有波澜,配合目标,不断生出小冲突,金圣叹评《水浒》里管这叫摇曳,这是一种叙事手法。 板书:
三 顾 茅 庐(罗贯中)
目 标 摇 曳
波澜 冲突
6
六、 由法到礼,深入理解。
1、提问:罗贯中运用摇曳这种叙事手法,把刘备“等”诸葛亮这个行为写得如此曲折有趣,除了使故事吸引人,我们还可以看出刘备的特点吗?学生答道:礼贤下士
2、请大家结合文章和前面的表演具体谈谈,刘备在等诸葛亮中礼贤下士如何体现的? 学生分析:半里之外,下马步行。有劳仙童,专来拜见。且休通报。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犹然侍立,侍立阶下,立了一个时辰,命二人门外等候。且勿惊动,下拜,自称愚夫,书贱名于文几,不弃鄙贱,曲赐教诲等。
3、教师补充儒家文化的理想之一:礼。
礼是儒家大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真正贤明的君主就应当像刘备这样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像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也恰恰演绎了孔子的这句话。不光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也要守“礼”。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我们今人更当学习刘备,传承“礼”文化。 七、
课堂小结,强调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对“三顾茅庐”故事的探究,学习了一种新的叙事手法——摇曳。就是要设置波澜,配合目标,生成冲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更吸引人了。 八、
以读导说,创作故事。
任务四: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摇曳多姿,我们的初三生活亦丰富多彩。请你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初三故事。争取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让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九、
拓展联读,写作实践。
1、课外选读《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至少读3个),进一步体会“摇曳”之法。
2、从《三国演义》中再找找巧用“三”的故事,读一读。
3、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写你的初三故事。试着运用“摇曳”之法,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 十、
教师赠语,走进生活:
文似看山不喜平,配合目标,设计波澜与冲突,文章便显摇曳多姿; 初三似山多起伏,坚定理想,战胜困难与挑战,生活也会摇曳多姿。
7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
术应
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出示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三顾茅庐”故事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学生思考诣、凡的意
思 (联系课题中的“顾”和《桃花源记》中的“诣太守”)
比较导入,明确目标 课
件
1分
钟 欣赏表演
出示对联:
史书 还原 事实之 本 小说( )故事之( ) 欣赏观看表演,补写对联
增加兴
趣,感知区别,运用语言 表演及 课件 9分钟 梳理情节
1、出示表格:
“三顾茅庐”之比较
2、结合表格深入探究:
(1)提问:刘备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呢?一次两次不行吗?
(2)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让学生感受到“三”的妙处:常言道事不过三,四则繁冗,二显单薄,三刚刚好。
(3)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
(4)明确“三复情节”的概念: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种三复情节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特别常见,并让学生回忆。
天气 去途偶遇之人 先生踪迹
别时所留
归途偶遇之人
一顾 寒冬 农夫 留话
二顾
岳父黄承彦 三顾
诸葛均 随备出
山
结合课本剧及《三顾茅庐》节选,完成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故事的波澜起伏)
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曹刿论战》中针对“何以战”的三问三答;《邹忌》中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学生回顾名著中的“三复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
梳理情节
运用表格,深入理解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学 案及课件
10分钟
8
(5)追问:三复情节设置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6)提问: “三顾茅庐”故事情节的波澜是怎样体现的。
(7)明确使文章生波澜的常用方法——误会法。并提示同学们回顾最近所学习的5篇小说共同的写法,明确使文章生波澜的方法还有倒叙发,插叙法,悬念法,对比法,夸张法,抑扬法等等。
(8)引导学生结合情节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冲突”。 刘备本是想见到诸葛亮,但是有这么多个人物故事的发生,给刘备拜访的路上就造成了很多的障碍。渴望+障碍,恰恰构成了小说中的冲突。 (9)、提问:“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波澜是一波又一波,冲突也是一个又一个,可是故事并不显得繁冗,而且特别紧凑,这是怎样做到的呢?
气周瑜;《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等。
学生回答(使故事情节更加波澜起伏。) 结合表格来分析,要对表格进行横比和纵比
回忆5篇小说的共同写法
了解冲突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所有的故事都在围绕一条主线——拜访诸葛亮来展开,也就是拜访诸葛亮是这个故事最终的目标。)
通过比较,深入感受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
明确写法
明确注意问题
学案及课件
课文研读
1、出示任务二: 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
同学们到三顾茅庐之地参观,邀请你们组当讲解员给大家讲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请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并给同学们讲解。
绘制要求: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第三顾中刘备“等”诸葛亮这一行为的波澜与冲突。
2、请一组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讲刘备“等”诸葛亮的故事。
表扬并追问:你们刚才讲了刘备等诸葛亮这个行为的种种波澜冲突,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3、提问:谁在等?在等谁? 4、教师补充:
《三国演义》从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七回,罗贯中为写诸葛亮出场不惜繁复铺垫。写诸葛亮先写刘备南漳遇司马徽得知有“伏龙、凤雏”,再写徐庶夜访司马徽,又写徐庶狂歌于市新野遇刘备;后写曹操用计囚徐母,徐庶回马推荐诸葛亮,又写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经过这一系列波折,刘备对诸葛亮的选
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学生上台讲解,并回答问题。(故事有意思,读者爱看。)
结合故事分析。(刘备在等诸葛亮,诸葛亮也在等明主。) 学生看课件
合作探究, 分析细节中的波澜冲突
结合相关故事深入理解,体会情节之妙 思维导图与课件
15分钟
9
择几近无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顾茅庐。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说:“孔明乃《三国志》(即《三国演义》)中第一妙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 5、总结写法——摇曳: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喜平就是要有波澜,配合目标,不断生出小冲突,金圣叹评《水浒》里管这叫摇曳,这是一种叙事手法。
板书: 三 顾 茅 庐(罗贯中) 目 标 摇
曳
波澜 冲突
学习叙事手法——摇曳
明确方法 板书
由法悟礼
1、提问:罗贯中运用摇曳这种叙事手法,把刘备“等”诸葛亮这个行为写得如此曲折有趣,除了使故事吸引人,我们还可以看出刘备的特点吗?
2、请大家结合文章和前面的表演具体谈谈,刘备在等诸葛亮中礼贤下士如何体现的?
3、教师补充儒家文化的理想之一:礼。
礼是儒家大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真正贤明的君主就应当像刘备这样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像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也恰恰演绎了孔子的这句话。
不光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也要守“礼”。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我们今人更当学习刘备,传承“礼”文化。
学生回答(礼贤下士)
结合文章和表演具体分析刘备礼贤下士的体现(半里之外,下马步行。拱立阶下,侍立阶下等。)
看课件
品故事
中所传达的“礼”的文化
课
件
5分
钟 归纳总结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三顾茅庐”故事的探究,学习了一种新的叙事手法——摇曳。就是要设置波澜,配合目标,生成冲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更吸引人了。
看板书,回顾重点 强调写法 板
书
1
分
钟
效果评价
出示任务四:
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摇曳多姿,我们的初三生活亦丰富多彩。请你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初三故事。争取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让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小组合作,运用摇曳之法,讲讲自己的初三故事。
全班交流自己的故事。
以读导写,创说故事 学
案及课件
3分钟
10
拓展提高
一、布置作业:拓展联读,写作实践。
1、课外选读《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至少读3个),进一步体会“摇曳”之法。 2、从《三国演义》中再找找巧用“三”的故事,读一读。 3、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写你的初三故事。
试着运用“摇曳”之法,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 教师赠语:
文似看山不喜平,配合目标,设计波澜与冲突,文章便显摇曳多姿;
初三似山多起伏,坚定理想,战胜困难与挑战,生活也会摇曳多姿。
明确作业
以读导写,注重实践,连结生活 学案及课件
1分钟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