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一滴水,经过丽江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一滴水经过丽江》福建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一滴水经过丽江》福建省福州
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简案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行文思路,梳理“水”的足迹;了解丽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感受丽江古城的魅力;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课文,梳理“水”的足迹,理清行文思路;通过圈划、批注、朗读佳句,全面了解丽江独特的魅力;通过品味语言、文本细读,感受“水”视角的情思与妙趣,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并培养热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懂得记录平凡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独特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通过歌曲,引出课题,先从“经过”
欣赏;
演唱《彩云之南》一小段;
通过创设情境和欣赏云南风情的风景与歌曲,激发学生对丽江的憧憬之情,产生学习动力;
二、“经过”——水之足迹
梳理游记线索,探讨并解决学生学习疑惑
(一)评价自己的答案与
展示答案的不同之处、理由,以及相同之处。 (一)展示导学案中典型的学生作业,请学生对比与自己的异同点。
让学生通过自读和一些提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二)独立思考,简单交流,个答获齐答。
(二)探讨解决
学生的学习疑惑:
疑惑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丽江的? 引导学生明确空间顺序——从高到低;
疑惑2:为什么水经过丽江前要落入落水洞沉睡?
引导学生明确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至此,文章脉络已清晰;
疑惑3:作者为什么选择一滴水来游历丽江?(许多学生提出此问题)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点拨铺垫,以及与“一棵树”“一阵风”“一只鸟”对比,让学生明白选择水的好处是可以“穿越时空”,延展丽江的深度与广度。
- 2 -
疑惑4:那既然写水,为何前两段要写到“雪”和“冰”?
引导学生明确“玉龙雪山”是地理标志,且为“水”苏醒后的兴奋心情铺垫,引出“水之情思”环节。
三、“一滴水”——水之情思
通过水
经过丽江不同阶段的心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课前批注,简单交流后,个答:水经过丽江之前、之时、之后,不同的心态。
(一)主问题:你觉得水的哪些动作、心理活动,写得特别有趣、微妙?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水的心态。 (二)追问引出作者对丽江极其文化的热爱;并补充创作背景,为何需要用拟人手法;
引出本文独特视角“水”的第二好处:
拟人手法、童真童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四、“丽江”——水之见闻 通过朗读,细读文本,品味优美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来感受丽江之美。
重点研讨7-15段:品读文章中描写丽江的精彩句子,结合关键词句,谈谈丽江初印象。 句式:水看到/听到了“_________”,我从这里,感受到丽江______。 教师评价特点概括是否到位,并指导朗读。 1、检测学生是否能通过自读“圈划勾点”“批注”“朗读”等,把握住重点。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能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能力;
3、归纳丽江“自然风景、古老文化、风土人情、悠闲生活”于黑板,启发外出旅游可了解的维度。 五、主题内涵
通过体会人与
丽江的关系,理解丽江本质的魅力。
阅读,思考并回答:“找出文中哪几处写了哪些人”,思考他们与丽江之间的关系。
PPT出示:“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十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引导体会到丽江古城能“洗净人心浮华”。
让学生通过关注“人”在文中的显现,以及最后人心的如水般宁静祥和,明白作者选择用水来写游记的一个深层原因: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水既是丽江的风景,也成了人与丽江的一切和谐相处的象征。
- 3 -
六、小试牛刀
“生活处处是风景,信手书写皆游记”展示学生精彩游记片段,启发学会记录生活。
(一)评价同学模仿文中视角写校园的几篇游记,语言是否优美,是否写出校园的特点,选用视角是否合适?
(二)欣赏同学的一般游记,学习该如何避免流水账,找适合的角度呈现对象特点。
(一)教师展示模仿课文写作手法写得“校园”游记以及学生写的一般游记。请学生评价; (二)介绍自媒体时代写游记的全新工具——“美篇”APP;
(一)学以致用,学生模仿能力很强,通过模仿文中写法,达到全新游记视角的深刻体会;(二)毕竟这样的游记视角很难,最终都得要引导学生关注、记录生活,写好一般性的游记。(三)介绍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媒介,手机app“美篇”等工具,有助于学生养成及时记录生活的好习惯,方便分享,也是学科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体现。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