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勾股定理复习,试卷讲评
所属栏目:初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复习》试卷讲评-广东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复习》试卷讲评-广东省 - 阳江
《勾股定理复习》( 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 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弄清两定理之间的关系。 ②复习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③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学生进行练习,归纳知识点,并总结方法与技巧 ②运用”转化”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勾股定理解答的常用的数学问题 教 学 内 容
一.学生讲评试卷
设计意图
学生A讲评
学生已学完《勾股定理》一章,通过完成本章预习稿复习试卷的解答,归纳知识点和方法技巧。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小老师评解练习,并尝试练习的拓展延伸,同学的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本章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并合理板书
过程结合多媒体的运用和教具制作演示操作,降低学习的难度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本章知识点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学生B讲评
主要是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综合运用,通过变式训练,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试卷 一、基础知识过关 1.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 数人 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 “路”.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路(假设2步为 1米),却踩伤了花草. A.2 C. 2.5 C. 3 D.4 2.若等边△ABC的边长为2cm,那么△ABC的面积为( )cm2. A.3 C. 32 C. 33 D.4 3.有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门,如果把 竹竿竖放就比门高出1尺,斜放 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已知 门宽4尺,则竹竿高是( )尺. A.6.5 B.7 C. 7.5 D.8.5 4.下列定理中,逆命题不成立的是( ) 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C.若a=b,则ba D.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5. 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则满足下列条件但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b=1,c=2 B.∠A:∠B:∠C =1:2:3 C.a:b:c=3:4:5 D . a=9,b=12,c=13 6.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长,若满足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直角三角形 B.三角形的斜边长是10 C.三角形面积是48 D.三角形的斜边长上的高是4.8 “路”
4m3m
2(6)8100abc试卷:二.能力提升 7.如图,已知在△ABC中,AC=20, BC=15,高CD=12,则求AB, 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C
ABD
变式:已知在△ABC中, AC=20,BC=15,高CD=12,求AB
变式:(2)如图②,若折痕为AE,使点D刚好落在边BC上点F处,AB=6,AD=10,求EF
图② 图③
变式:(3)如图③,若折痕为AC,使点D落在点F处,设AF与BC相交于点E,AB=6,
AD=8,求AE的长
变式:如图②
学生C讲评
主要是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综合运用,其中渗透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通过变式达到两方面的目的: 第一、在旧知中,通
过适当变化,引入新
知,在原有基础上拔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成方法的归纳,触
类旁通的能力。
第二、变式后的数学
问题,学生解决起来
存在问题,形成认知
冲突,激发求知欲。
学生D讲评
学生E讲评
设计思路在于关注课堂重点知识,适当拔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构造在网格和坐标系中建构直解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计算,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从中掌握基本的
试卷
8、将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如图,若折痕为CE,使边DC落在对角
线AC上,且D点落在D’处,若AB=6,AD=8,求ED的长.
试卷
9.已知某开发区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 ABCD(如图1),现计划在该空地上
种草皮,经测量,∠B=90°,AB=3m,BC=4m, CD=12m,DA=13m,求四
边形的面积.
BCDA
试卷 10.下棋时,小华给小聪出了一道题目:棋盘中的格点上,已放有两颗棋子,请再放一颗棋子(2个棋子不能在同一格线上) ,使得顺次连结三颗棋子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你能帮小聪完成吗?选择其中一个说明理由.
B
C
D A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经验出发,组织语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启发导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定理的猜想到定理的证明,从参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到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思考,猜想,尝试解决、组织讨论,总结和归纳,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
体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亲身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归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层层设问,适当引申拓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广阔性。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