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土地改革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天津市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两个内容,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革命,获得土地。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得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本课承接着前两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抗美援朝》的内容,并与之贯穿起来,形成新中国巩固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的重要一环。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视频、饼状图、表格等观看、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开展情况,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联系当前时事热点和天津地方史,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看到新农村的发展建设,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实施情况。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问题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但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比较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感到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会感到非常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补充了音乐、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史料,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五、教法学法
教法:纵向联系法。通过和以往中国实行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地改革的不
同特征,从而深刻认识这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辅助法。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不太好理解,通过多媒体手段以影像资料、图片等形式呈现,使学生更直观地形成历史认识。
学法:表格归纳法。通过列表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归纳整理知识点。
史料分析法。通过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和分析,得出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认识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六、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治上翻身当家做主,然而在经济上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片段。 播放音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狸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巩固人民政权
这是创作于1958年的一首儿童歌曲,我们看歌词里描述: 师:妈妈的劳动成果被什么人剥削去了? 生:地主。
师:过去妈妈靠什么维持生活? 生:吃野菜和谷糠,穿着单薄的衣服。 师:生活状况如何? 生:贫苦、艰难……
师:那么,经历旧时代生活的妈妈们是怎样获得新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那段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对建国初期的生活并不了解,以歌曲形式入手,让他们先形成一个概念: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与现在大相径庭。歌词中写到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在和平年代到来时,对下一代的孩子,回忆起自己遭受地主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并借此让孩子知道新中国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通过问题引导,顺利导入本课。 【新课探究】
一、农村筑起土地梦——土地改革的原因
师:在建国初期,地主和农民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故事来看一看。 播放视频:《半夜鸡叫》故事 师:视频中的地主是谁? 生:周扒皮。
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恶毒。
师:他干了什么事,同学们就觉得他恶毒了? 生:为了让农民早起干活,半夜学鸡叫。 师:视频中,我们看到地主和农民关系如何? 生:不好。
师: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如此尖锐,根源在哪里呢? 生: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故事,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带入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个饼状图。 出示图片:国家统计局公布土地改革前全国土地占有情况。
师:根据饼状图,农村人口和占地比例,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存在什么问题? 生:地主的人口少,占有大部分的土地;农民人口多,却占有少量的土地。
师:我们说这是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样的土地制度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不利影响?我们看一则材料。
出示材料: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师:通过对饼状图的数据分析和这段材料,站在国家发展和农民本身的角度来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有哪些?
生: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师:我们想想,地主坐享其成,农民劳而无获,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仍不得温饱。农民会是什么心情?
生:生气、愤怒。
师:农民还愿意给地主干活吗? 生:不愿意。
师: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自然得不到发展。
师:我们再来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主要依靠什么力量的支持? 生:农民。
师:战争年代,农民阶级把自己的亲人送上战场,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保证了革命的
胜利。如果失去农民阶级对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支持,新生的人民政权也无法得到巩固。
师:我们来看看建国初期农民的心声。 出示材料: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 师: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所以广大的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获得土地。这是农民最大的梦想,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国家要发展,农民要土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学生对封建土地制度没有概念,也不了解建国初期农村土地的分配状况,通过饼状图,观察、分析、总结,很直观地得出农村人口、土地占有比例不平衡的结论,形成历史认识;同时补充两则材料,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掌握土地改革的原因,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二、改革掀起创新路——土地改革的实施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土地改革是怎样进行的?请大家根据教材,结合多媒体图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导学案中表格的填写。 出示图片:
图1 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图2 农民烧毁地契 图3 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时间 依据 内容
具体做法
结果
师:土地改革的时间? 生1:1950年
师:图1、图2、图3中农民的行为有没有法律依据?是什么? 生2: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师:土地改革主要改的是什么?
生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师: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4: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师:为什么也要分给地主一份土地?
生4: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改革的阻力。 师:土地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生5: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师: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第10页,看一下土地改革完成地区地图。新中国成立之前,哪些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
生: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师:我们今天讲的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在什么地区?
生: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广大新解放区也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师:1952年以后,又是哪些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呢?
生: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陆续进行了土地改革。 师:全国是在同一个时间进行土地改革的吗? 生:不是,是分阶段的。
师:没错,是分地区、分阶段、根据地区实际有步骤进行土地改革的。
【设计意图】以观察图片、填写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和归纳的能力,列出的表格,也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实施情况;利用地图册,直观形象地呈现了各地区土地改革的状况,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土地改革是分地区、分阶段、根据地区实际有步骤进行的,也培养了时空观念。
师: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类别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产品分配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师:土地改革之前和土地改革之后有什么不同点?
生:土地改革之前土地的占有者是地主,土地改革之后土地的占有者是农民;土地改革之前,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土地改革之后,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是平等的;土地改革之前产品大部分归地主所有,土地改革之后,农民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土地改革之前和土地改革之后有什么相同点?
生:改革之前,土地是地主个人的,改革之后,土地是农民个人的,都不是国家的,是土地的私有。
师:没错,土地改革后,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直观地的认识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提高了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也进一步看到土地私有制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师:这次土地改革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同学们根据多媒体的五则材料,完成导学案中的选择题。
材料1: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
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材料3: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材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复兴之路》
材料5: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选择题:图中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 )
A.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B.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C.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师: 同学们说一说从材料中的哪些地方找到选项的事实依据?
生:材料1是B选项,材料2是D选项,材料3和材料4是选项,材料5是A选项。 师:我们看一下材料3,土地改革,农民是只获得了土地吗? 生:不是,还有房子、牲畜等。 师:这道选择题选什么?
生:C。
师:为什么选C? 生:是土地的私有制。
【设计意图】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教材介绍得很抽象,学生难理解,根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到选择题选项的事实依据,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精神;同时以选择题的形式,从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降低了学生得出结论的难度,更易于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农业走向发展路——天津农村发展建设
师:其实,在这次改革之前我国已经进行过多次土地改革。 出示时间轴:
师:两千年多年来,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和压迫,世代生活贫苦,农民视土地为安身立命的根本,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中国共产党更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调整土地政策。
师:根据时间轴的内容,我们分析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生: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还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改革更顺利的完成,是比较彻底的改革。
【设计意图】用时间轴的方式呈现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学生能直观地比较出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的不同,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彻底性,也看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农民梦想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将农民遭受沉重盘剥的恶象彻底打破,终于将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了现实。如今,我们一起来看看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农村又是一番什么景象?这是2019年2月13日《天津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心中有温暖,脚下有力量》,记录了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过程中,天津市西青区水高庄村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这篇文章比较长,我分成四段,每组导学案的内容各不相同,根据导学案的内容来思考、合作探究:
师:看到水高庄村的今天,同学们对新农村有了哪些印象?
生:铺路了,不再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了;政府给修盖新房子;环境好了,空气清新;有了小学了;医疗有了保障了;修了厕所,人们生活更便利了;有路灯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天津市西青区水高庄村的新闻,我们有哪些启示? 生:共产党员要发挥领导和模范作用,为人民办实事,积极带领人民建设好新农村,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就得到了发展;国共产党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本,改善民生,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要结合地区的环境和位置、文化等条件,发展有地区特色的经济……
【设计题图】本班学生很多都是随迁务工子女,结合当前时事热点和天津地方史,谈农村新变化,拉近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中国最大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如果说,抗美援朝是从国家外部巩固政权,那么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政权。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这次土地改革,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合乎民心,最终结出的硕果,未来将会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八、教学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内容较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也比较枯燥,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如视频、歌曲、图片、史料等适当地扩充知识、丰富学习。
2、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直观地形成认识历史。 3、本节课采用多次对比法展开拓展分析的方式教学,如土地改革前后的比较、此次土地改革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特征,新旧农村的变化等对比分析,通过把属性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比,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也有利于抓住历史事件的特征,较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4、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给出了学生五则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找出材料中对应选项的事实依据,化繁为简,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精神,又易于学生得出历史结论,掌握教学难点。
5、中国现代史涉及较多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为便于学生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我根据本班学生大多都是随迁务工子女的实际情况,联系当前时事热点和天津地方史,做到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可说,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使教学内容更简单明了,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情感也得到升华。
6、本节课内容流畅,达成了教学目标。利用饼状图、地图册地图、表格归纳比较、时间轴等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利用大量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培养了史料实证精神;联系当前时事热点,通过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潜移默化地生成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因此,本节课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有效落实。 【缺点】
1、讲练结合落实较弱。本节课让学生练的太少,应该加大课堂练习容量,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要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保质”也要“保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2、小组评价机制缺少。本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内容结构比较清晰,但课堂中小组讨论缺少评价机制,生生互动落实的不够好,课堂的生成性也有所缺少。
3、关注群体范围较小。在关注学生方面还有待提高,不应该只提问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应该激发那些不爱举手的学生的思维,切实做好因材施教。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