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唐诗精华,山居秋螟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小学语文沪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唐诗精华-山居秋螟-江苏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小学语文沪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唐诗精华-山居秋螟-江苏省 - 南京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整体感悟诗意。
2.通过品析词句、诗画对照,体会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学习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吗?好玩吗?你们想不想玩?那我们也来过过招,举手抢答哦!
(1)图中的12宫格里,藏着一句诗,请找出来。
(2)在“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句诗中,哪个字写错了? ( ) A.反 返 B. 深 森 C.复 又 (3)请根据以下提示线索,猜一位诗人的名字。 A.唐朝 B.山水田园诗
C.前面两题中的诗句就出自他之手 D.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这个人就是王维,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我们学过他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背诵过《鹿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代表作品,看老师写课题——《山居秋暝》。
3.指名读。暝的字音读准了,再看看字形,猜猜它指什么?昏暗的太阳光,即指傍晚。齐读课题。
二、品读诗句,读出诗中画。
1.下面先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字正腔圆。 (1)谁来读?
明 节 低 逢 每 思 月 倍 亲 故 佳 头
(2)古人吟诗还讲究节奏,读出停连,诗的韵律就出来了,谁再来读? (3)齐读。
2.读完整首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1)从诗题读出。(秋暝:秋天的傍晚。)
(2)山居:居住山林中。从第一二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读出。相机出示第一句,引导理解。指名读,齐读。
好一个诗题,有地点、有时间,再读题。 第一二句具体写明地点和时间,读这两句诗。
3.诗人称这是一座“空山”,空山真的空吗?什么都没有吗?那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读下面的诗句,圈画出来。
(1)圈画、核对。
(2)一起来读我们圈出的景物,齐。
4.嗬,你瞧,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画面,可谓是诗中有画(板书)。接下来,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四句诗,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1)指名说。诗中描绘的景物,你都想象到了,棒! (2)还有谁想说一说?
5.(两位同学都看到)这幅画中有一轮明月,它照在哪里?(松林里、松树间)
(2)再看看诗中的这幅画面,明月还会照在哪里呢?(清泉、石上、竹林、浣女、莲叶、渔舟……)(强调诗中的明月照在诗中的哪些景物上)
(3)是呀,明月的清辉洒向大地,照耀林中万物,来,想象着读好这幅画。 评:我看到了明月当空照的画面。
评:我看到了明月静静地照耀山林的景象。
6.好一幅明月晚照图!在这幅画面中,我们又仿佛听到了哪些声音呢?细细地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1)清泉的声音:这声音是怎样的?(听到泉水哗哗流淌的声音,这泉流得比较急,谁听到的泉声不一样?可能是叮叮咚咚的、哗哗的……)
(2)浣女嬉笑声:她们会说些什么呢? (浣女的欢声笑语和竹喧有什么联系呢?)
(3)竹林摇曳声、划桨声、水声、莲叶摇动声…… (4)这么多声音,都在这幅画中,把它读出来。 评:“流”字拉长读,让我听到了清泉缓缓流淌的声音。 评:陶醉在这有声的画面中了。
7.好一首秋夜林中曲!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写景物,第一句和后面三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第一句没有声音,后三句都是有声音的。追问:所以,第一句描写的是——静态的景,而后三句描写的是——动态的景。
(2)这是动静结合的写法。(板书动静结合)
小结:是呀,这幅画面里有静也有动,动静结合。人们特别喜欢诗中描绘的画面,还用画笔画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是——
一边赏画,一边再吟诵这四句诗。
8.你喜欢这样的画面吗?诗人王维也被这样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所以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他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留) 是什么留住了他?
9.的确,诗人王维就愿意留在这里,正如诗题所说,他要长留山中——山居秋暝。古往今来,谁读这样的诗句,谁都向往这样的诗意生活!让我们再次美美地朗读这首诗,感受这样的诗意人生!
如果你愿意,可以闭上眼睛,背诵这首经典,让它栖居在我们的心田!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