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亲爱的回声
所属栏目:小学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亲爱的回声》江苏省 - 镇江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亲爱的回声》江苏省 - 镇江
亲爱的回声
【教材分析】:
《亲爱的回声》是一首美国童谣,它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群山幽谷中与回声对话的动人情景,形象的表现了人声与回声的音响效果,抒发了孩子们的欢愉心情。歌曲采用C大调,6/8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平行的乐句构成,其间穿插对唱“哈罗、哈罗”,前者表现“人声”,后者表现“回声”。第二部分以较紧凑的节奏、流畅的旋律表现出孩子们对好朋友的“回声”热情企盼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愉悦的歌声演唱歌曲《亲爱的回声》,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 2.能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唱出八六拍的韵律。
【教学难点】:
1.最后一乐句换气记号的准确表达。
2.能用和谐美妙的声音演唱歌曲中二声部乐句。 一、律动:
播放《亲爱的回声》伴奏,教师带领学生踩着六八拍的韵律进教室,边走边用手指尖拍手,打开时第一次动作大些,第二次动作小些,感受强拍和次强拍。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身体的摇曳感受着六八拍的强弱弱、次强弱弱的韵律。再通过用手指尖拍手,一次大动作,一次小动作,突出强拍和次强拍。指尖拍手发出声音小,能让学生更清楚听到歌曲的旋律,从而达到熟悉歌曲旋律的目的。
二、和大山打招呼
过渡: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将走进大山,结交新朋友。面对连绵起伏的群山,用这样的声音和大山打个招呼吧! 1.师唱“哈罗”,生模仿。 1=6/8
1 | 6 ( 1 6) 1| 5 ( 1 5) 0|| 哈 罗 (哈 罗) 哈 罗 (哈 罗)
引导学生这样的声音传得不远,要吸口气,把声音扬起来,师再示范唱,生模仿。 2. F力度记号
挥起手,把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这时你的心情怎样?歌声的力度变强了,用这样的记号(出示F记号)表示强的力度。强的力度表示激动、高兴的心情,师再唱“哈罗”,生模唱。 3. P力度记号
师用P力度演唱,山谷里传来了我们的什么?(回声)引导生用弱的力度说“回声”两个字。回声从高高的山顶上传下来,轻轻的,师示范,生模仿。回声的音量力度弱,用这样的记号(出示p),表示弱。
4.合作表现回声。生唱原声,师唱回声。(出示乐谱,回声的)。再交换合作。 【设计意图】:将歌曲中的两次问好“哈罗”提出,置于和大山打招呼的情境中,孩子在与大山对话的过程中既解决了歌曲中相似音程“1 6”和“1 5”的音准,又很好的引出歌曲的主角——回声,同时也明确了原声和回声之间强弱力度的对比。
三、整体感受歌曲。
1.回声真奇妙!请你们继续做我们的回声,当听到老师唱“哈罗”时唱出回声。师范唱,生扮演回声。(播放完整的歌曲伴奏) 2.揭示曲名
回声很愿意和我们做朋友,让我们亲切的喊出它的名字“回声”,更亲切些“亲爱的回声”。
【设计意图】:在歌曲伴奏声中老师和学生进行回声游戏,寓教于乐,学生在游戏中把歌曲回声部分的音准以及力度变化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亲切的呼喊回声从而引出歌曲的曲名,增进与回声之间的亲密感,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四、乐谱教学 1.第一乐句的旋律
过渡:美妙的回声带来了这样的旋律,出示第一乐句旋律
5 . 6 5 1 7 6 | 5 5 3 6 |5 ( ) 6 |5 ( ) |
(1)师唱前半句(用红色块标出),生跟唱。
(2)后半句中的音符藏了起来,请你们用回声唱出来。师唱6 |5,生唱回声。注意演唱力度,用什么记号表示的?(课件标出p)原声呢?用什么记号(课件标出f)
(3)最后的回声很调皮,比原声拖得还要长些。师带唱6 |5. ,生模唱。 (4)跟琴完整的演唱这句旋律,注意回声演唱的力度要弱。 3.第二乐句的旋律
过渡:真是调皮又可爱的回声,第二乐句中有的旋律躲在第一乐句中哦,市红色块的还是黄色块的?仔细听好了!让我们把它找出来。
(1)师唱第二乐句的前半句红色块的旋律,你们找到了吗?直接唱出来。 (2)出示第二乐句的旋律。
5 . 6 5 1 7 6 | 5 5 3 6 |5 ( ) 5 |1 ( ) 1 |6( )1 |5( )0 | 这乐句中回声出现的次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几次?音高也有了变化。 (3)请你们做老师的回声,把第二乐句唱完整。 4.完整演唱2个乐句。(出示全曲的乐谱)
将两个乐句完整的唱唱,你们演唱红色块的旋律以及回声,注意括号里回声要唱得弱哦!师弹旋律,带学生唱这两个乐句。师将歌曲的后半部分的旋律唱出。(课件及时用旋律线标出)
【设计意图】:这几个环节是歌曲的歌谱教唱环节,紧扣回声相同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唱出藏起来的歌谱,使乐句完整。有了第一乐句的演唱基础,第二乐句的学习相对会容易些,但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要长些,也通过对比,发现两个乐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5.学习后半部分的旋律——遥远的回声
(1)看看老师演唱的旋律画成了什么?连绵起伏的群山,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几座群山,三个乐句,注意每个乐句之间还有个音乐记号——换气记号,演唱时气息的调整。
(2)边听边画。伸出手跟着老师的歌声边听边画画这些连绵起伏的群山。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轻轻的唱起来,注意有的山顶是平的,对应的旋律是相同的音,同音反复要唱准确。
【设计意图】:歌曲的最后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样也是难点。这部分节奏多样,音高低变化比较大,还带有小节内分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我通过画旋律线为三座山,就是三个乐句,通过图谱的形式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五、第一段歌词 1.完整听赏歌曲
回声很美妙!这首美国童谣《亲爱的回声》正是描绘了孩子在山谷中与回声对话的动人情景,完整的听赏歌曲。(播放范唱)
2.跟琴轻声唱词。先跟着老师的琴声轻轻演唱第一段词。 3.解决问题
(1)解决“回”一字多音的唱法。
听老师唱两次“回声”中“回”字,旋律中都有什么记号?(圆滑线)。所以在唱“回”字时要注意一字两音的唱法。教师范唱这两句,学生跟唱。
(2)提醒注意八分休止符的演唱,刚才有人把这个小休止符给丢了,再来试试。(师伴奏)
(3)回声已经和我们成为朋友,应该用怎样的声音邀请回声和我们一起游玩?听!师范唱后半部分。(突出6/8拍的强弱规律,以及在小节中间换气。)(课件出示换气记号)
(4)邀请朋友时你会是怎样的心情?(热情、急切的)师带唱“你可愿过来游玩?”把我们的心愿通过歌声传递出去,师再带唱这句。“玩”字控制保持住。 (5)最后一句的演唱。回声是遥不可及的,伸出双手唱唱遥远的回声,师带唱最后一句。
4.完整演唱第一段词。
(1)跟着老师的琴声唱。注意原声和回声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 (2)分组演唱。现在请一组同学扮演回声。
(3)请演唱的同学侧身坐,与扮演回声的同学面对面,当唱到哈罗时,伸出你们的手向回声打个招呼,并听到回声时做听的动作,回声也要伸手回应他们。(播放歌曲范唱)。刚才只是演练的,现在正式开始,第二遍时播放伴奏。
【设计意图】:这是歌曲第一段的教唱环节,让学生在听、唱、演、对比等活动中学唱第一段词。在演唱的过程中带出换气记号,最后一句在声势动作的帮助下完成演唱。通过扮演原声和回声的两个角色,感受音乐的强弱对比。 六、第二段歌词
过渡: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的回声朋友很害羞,但每次他都会有礼貌的回答他的朋友,我们来一起听听。(播放第二段范唱) 1.轻声跟琴演唱第二段词。
你们想一想,怎样表现害羞的回声呢?师伴奏,学生随琴声轻声唱。 2.解决问题:
(1)在演唱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一句唱的不够好的?并解决。
(2)解决“回”字。在第一段词中,两次“回声”中的“回”都是一字两音的唱法,那么在第二段词中,我们看看,师直接唱出两句带回的乐句。“但他总回答他的朋友。”你们来试试。 3. 完整地演唱第二段。 第一遍跟范唱演唱; 第二遍跟伴奏音乐演唱;
第三遍分组合作演唱。教师在最后一句加入二声部的演唱。
【设计意图】:在第一段词演唱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段,教师只是引导过程中出现的“回”两次演唱的不同。最后在学生演唱一声部的基础上,教师加入二声部的演唱,为下一步的二声部合唱作好引导和准备。 七、二声部的演唱 1.第二声部
(1)听到老师的歌声吗?你们唱的是遥远的回声,老师唱的是含羞的回声。我们也来学学害羞回声的歌声。
(2)教师带唱,学生跟唱,加上双手放在胸口的手势; (3)第二遍跟琴唱。 2.二个声部合作
(1)和范唱中小朋友合作。播放歌曲的后半部分范唱,师带学生演唱二声部。我好像听到了遥远回声和害羞回声的对话,更加突显了山谷的空旷和宁静。
(2)分组合作,谁来和老师一起演唱害羞的回声。邀请个别几个学生和老师唱二声部,其余学生唱一声部。播放歌曲的后半部分范唱。把害羞回声的歌声交与你们,一起合作演唱。再播放歌曲的后半部分范唱
(3)再进行分组合作,分两组,高低声部,分别演唱遥远和害羞的回声。播放歌曲的后半部分范唱。
【设计意图】:二声部的演唱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小节,设计了遥远和含羞两种回声,通过声势动作来辅助演唱,很好解决二声部演唱的难点。 3.完整演唱歌曲
(1)播放歌曲伴奏。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合着山谷的回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加入引子。我们先呼喊回声,你们做我的回声!哪组同学扮演回声。 (3)边唱边做出大招呼的动作,回声也要回应哦!全体起立,一起演绎亲爱的回声!播放歌曲伴奏! 八、小结:
师:今天我们结识了一位大山里的朋友——回声,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朋友,愿我们和回声的友谊常在,最后让我们在美妙的歌声中和回声说再见吧!(播放歌曲)
师生共同演唱《亲爱的回声》。(在歌声中结束音乐课)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