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经济体制改革
所属栏目: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_山西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_山西省优课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
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2、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给大家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教师提出问题:我国的农村为什么会出现歌词中描述的这些新变化?(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
一、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会议召开的背景:
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 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 内容:
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
政治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抛弃了“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经济体制改革
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概念),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质?
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意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
1.农村改革:
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对人民公社时期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农村改革的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
1978~1984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其核心内容就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单干”,农民获得有限的自主权。
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特征:包产到户 性质:管理方式的变革
进程:一是自发和初步推广阶段,“文革”后安徽个别地区自发出现,安徽和四川率先试行;二是肯定和全面推广阶段,中央的及时肯定推动了责任制的推广。
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
3
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自主权
1)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2 ) 国企改革的过程:
①70年代末,开始,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1984年,全面展开,主张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1992年,不断深化,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改革内容:所有制、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 5)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使国有企业更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建立过程:十四大提出目标――――十五大完善创新
2、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
(三)本课小结
从1978年底开始,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把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十四大”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等等。社会主义的改革从一开始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心和主旋律,并逐步触及和解决经济主体的责权利、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等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向纵深发展。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中不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使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七、板书设计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突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知识解析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决策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何历史意义?
⑴ 内容:①会议针对过去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②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会议指出:现行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问题,从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普遍地蓬勃发展。
③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括“包工到组”“联产记酬”在内的多种形式。
④ 对外开放方面,全会指出: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⑵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⑴ 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⑵ 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国有企业改革
⑴ 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⑵ 内容:
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思维拓展】
1.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 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核心内容及结果:土地改革:①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①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②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①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②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3) 认识: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正确的标准。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的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怎样?
(1)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底,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3)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
(4)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计划经济体制在什么时候显示出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有何表现?我国是如何改革的?
(1) 从“大跃进”开始,计划经济体制已显示出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企业失去活力。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些列改革: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