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超重与失重
所属栏目:高中物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超重与失重》黑龙江 - 牡丹江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超重与失重》黑龙江 - 牡丹江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一个普通班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处于牡丹江市中等水平。对于超重和失重,学生有一点模糊的体会,传统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由教师的讲授,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含义,导致学生缺乏对超重与失重的进一步理解,更无法对超重与失重现象亲身体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直接上升到理论高度梯度太大。针对上述情况,本节课创设了较多的情境,设计了一个分组实验(用改装后的弹簧秤和钩码探究超重失重产生原因),两个演示实验(矿泉水瓶下落、小球运动到轨道最低点掉下来)以及两个探究性实验(面巾纸纸带拉钩码想办法让纸带断、钩码压着纸带和托盘一起下落不想让面巾纸纸带断)。希望使物理课堂更贴近生活,使物理知识真正走近学生!遵循情境——体验——探究——应用的步骤,学生自主体验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自主举例应用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互助学习法,加强分组讨论、演练、互助学习和展示学习结果,教师再分析并纠错以及习题拓展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的获取知识,学生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 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的目的!
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本节课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弹簧秤和钩码探究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时,存在着弹簧秤示数变化太快不容易观察弹簧秤指针变化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两个方法。一是将弹簧秤的指针进行改装,将指针上用透明胶带缠上红色的牙签或小木棍,并且在指针的上方和下方插入两个纸片,这样指针的变化就非常容易观察。二是提前用摄像机将弹簧秤向上提钩码的运动录下来,然后用慢动作回放,这样运动过程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以及完全失重现象。
B.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C.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B.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勤于思考、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B.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探究过程,通过实验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如何改进分组实验器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现象、概括总结能力能否使本节课顺利的完成。 [教学资源]
弹簧秤、钩码、纸带、托盘、矿泉水瓶、体重秤、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1:
教师手里有一个矿泉水瓶,预先已经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了两个小孔。移开手指,水就从小孔中射出来。现在找两个同学面对面站好,如果松开手让瓶子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水会不会从孔中射出来溅到两个同学的身上呢?
(两名学生参与实验,其他同学猜结果。看到实验现象,同学们很吃惊也很好奇)
1演示实验 激趣设疑 2展示情景 提出问题 3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4讨论分析得出概念 5理论分析融会贯通
6总结提高理解实质
7题目迁移完全失重 8探究实验加深理解
9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10布置作业
演示实验2:
如何让小球从两根铜丝构成的圆弧轨道的最低点掉下去?
(设疑激趣,顺利引课)
二、新课教学: (一)、小游戏:称体重
学生站在秤上一动,秤的示数会发生改变。
(通过学生称体重这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初步给出超重失重的概念,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
(二)、实验探究:
1、根据刚才称体重的小游戏,猜想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学生提出猜想,教师点拨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弹簧秤和钩码,通过实验来探究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大屏幕给出表格及实验提示)
向上运动实验提示:
(1)、钩码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至最后停止,运动情况可以分为哪两段? (2)、这两段的加速度分别是什么方向?
(3)、在这两段运动过程中,分别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弹簧秤对钩码的拉力F,
和钩码的重力G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4)、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和钩码的重力G之间的大小关系又是什么呢?
学生四个人一组动手做实验进行研究,互相探讨,然后将弹簧秤带动钩码向上运动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向下
向上
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和钩码的重力G的关系
加速度方向 运动情况
3、小组选派代表分析实验过程,汇报成果,填写表格
4、那么钩码向下运动的过程又如何呢?下面同学们继续通过实验探索钩码向下运动的过程并完成表格。
5、当学生们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共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6、学生归纳总结超重失重概念。
(三)、理论分析: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能不能从理论上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超重和失重产生的原因呢?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实验结论结合起来,回答以下问题: 1、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如何变化?
2、分析讨论上述四种情况,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是取决于速度还是加速度?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讲解,教师总结,板书强调)
3、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辅导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把探究结果写在稿纸上,请学生上台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讲解,规范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
(四)、题目迁移,完全失重:
练习1、质量是50kg的人站在升降机内的体重计上,当升降机做下列各种运动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多少? (g=10m/s2
) (1)升降机匀速上升;
(2)升降机以0.5m/s2
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3)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4)升降机以重力加速度g加速下降;
超重
F>G
向上
减速
失重
F<G 向下
加速
向下
失重 F<G
向下
减速 超重 F>G 向上 加速 向上
现象
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和钩码的重力G的关系
加速度方向 运动情况
(学生推导、分析、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重物向下的加速度 a = g时,该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
观看太空中完全失重的视频资料。
知识小链接:中国近年航天发展大事记(大屏幕展示)
(五)、学以致用,探究小实验
1、用面巾纸带提钩码,想办法让纸带断,但不能用剪子,也不能用手撕,有什么办法? 2、钩码下面压着面巾纸带,让托盘和钩码一起下落,但现在不想让纸带断,有什么办法?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为大家展示方案,解释原理)
3、教师展示自制的超重和失重演示仪,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六)、实践应用:
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反映了超重或失重现象? (学生回答)
(七)、首位呼应:刚上课时所做的两个小实验分别是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释疑解惑)
(八)、学生小结 三、课外探究:
1、医院里的医用电梯的加速度比普通电梯的加速度要小。你能用简单的实验证实一下吗 ?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后材料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太空中失重都有哪些应用。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
信心!)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