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汽化和液化
所属栏目:初中物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汽化和液化》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辨析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吸热。
3. 辨析: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沸腾特点(领会沸点的概念),知道液体的沸腾条件。
2学情分析
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重点难点
1. 通过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2. 通过生活实例讨论交流得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沸腾特点(领会沸点的概念),知道液体的沸腾条件。
4新设计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目标达标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教学设计思路 |
汽化 引入新课 |
1、提问学生上节课学过的从固态到液态以及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有哪些特点。 2、请学生思考气态与液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 3、提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从液态到气态以及从气态到液态的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用沾有水的湿布写两个字,如“会学”过一会儿黑板上的字迹逐渐消失。 教师提问: 黑板上用水写的字怎么没有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积极回答。 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接下来的新课学习。 仔细观察现象,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
通过回顾上节课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设置疑问激发同学们思考。 实验简单,现象明显,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简单的现象来探究其本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
概念建立 |
引出概念: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让学生经过思考举出生活中汽化的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说出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
理解汽化的概念。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列举出若干个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
通过实验,引出汽化的概念。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说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
实验 探究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探究 蒸发吸热 |
1、创设情景:你知道怎么晒衣服干的快吗? 2、通过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创设情境: 1、高烧病人可用酒精帮助降温,这是为什么? 2、在夏日的都市,洒水车给人们带来一阵阵的清凉,是什么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 2、帮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
通过观察上述三幅图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2、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3、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学生认真思考,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分组实验。 1、学生分组实验:取两支温度计放在教室中,观察它们的示数;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涂上酒精,过一会儿,再同时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2、现象:发现涂酒精的温度计示数降低了。 分析得出结论:蒸发的过程是吸热过程(蒸发可以制冷)。 |
通过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对比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发现物理规律。 通过简单的学生分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合作的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
实验探究 水沸腾的特点 实验探究 水沸腾的特点 |
1、利用水壶烧水的生活经验引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水沸腾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带领同学填如下表格: |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1、杯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烧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 2、烧杯中水的状态的变化情况:沸腾前,烧杯口有少量“白气”出现;沸腾时,烧杯口有大量“白气”出现。 3、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沸腾前, 水中有少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消失;沸腾时,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升至水面后破裂消失。 4、水的声音在沸腾前较大;沸腾时较小。 将上述实验现象填入表格。 |
通过该实验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
蒸发和沸腾的对比分析 液化 引入新课 |
对比蒸发和沸腾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异同点,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1、创设情境:首先播放一段冰棒冒“白气”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导入新课。 2、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积极思考,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例如:1、做饭时,经常在锅盖上附着一些小水珠。3、从冰箱取出的可乐瓶上有一些小水珠。3、冬天,从户外走进暖和的屋子里,眼镜片上也有一层水珠。 |
积极思考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它们的异同点,填入表中。 仔细观看视频,体味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并思考生活中这些常见现象产生的原因。 |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点把握更加牢固。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 |
概念建立 |
通过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现象引出它的逆过程即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液化现象。从汽化过程吸热引出液化过程放热。 |
学生初步理解液化现象是汽化现象的逆过程。液化过程是放热过程。 |
通过从汽化现象的逆过程引出液化现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消化知识,深刻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
情境设置 |
生活现象:秋天的早上,窗玻璃上有一层水雾,仔细看是一些小水珠。 教师提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
学生讨论回答:降低温度 |
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 |
实验探究 拓展应用 |
教师演示乙醚的液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化的第二种方式,即压缩体积。 学生记住常见的应用实例 |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