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全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
所属栏目:小学科学说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五届全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视频《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西藏林芝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第五届全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视频《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西藏林芝市第二小学小学科学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西藏林芝市第二小学 任婷婷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九课《浮与沉》的第二课时。教材的设计只是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瓶子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而没有从大小、轻重方面具体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带领孩子猜测-质疑-验证-观察-对比,从中发现物体的大小、轻重或两者同时变化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对《浮与沉》这一课进行了很好的拓展,既渗透了“做中学”的科学理念,又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沉浮现象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为本课奠定认知基础和探究能力。且他们对科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为本课探索提供情感保障。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改变轻重、大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探究。
但学生对实验的具体操作、表达能力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漂浮的物体和装沙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探究,知道增减物体的重量、大小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和合作学习的快乐,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物体沉浮探究,知道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环 节 |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知识回顾,新知铺垫 |
(1)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谁能说说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当孩子们说出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后,给孩子给予鼓励。 |
激活孩子的思维,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 |||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
(1)老师出示两个“一模一样”的小红球,学生们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教师现场演示,发现:一个红球沉下去了,一个红球浮了起来。学生再次猜测老师怎么做到的。 (3)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经历先猜测再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为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 |||
分组合作,探究思考 |
(一)改变重量,改变沉浮 (1)让学生大胆猜想; (2)组织孩子活动,证明自己的猜想,想办法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在不改变大小的情况下沉下去; (3)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思考,分析总结出:一样大小的物体,可以通过改变它的重量使它沉下去。 (4)教师顺势板书:改变重量。(在探究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物体“似沉非沉、似浮非浮”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说明“悬浮”的情况。) (二)改变大小,改变沉浮 (1)提出问题:“怎样改变物体大小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呢” (2)孩子们小组讨论,组长汇报初步结论。 (3)学生观看自制视频:装同样沙子的气球,由于气球大小的不同会在水中呈现不同的沉浮状态。 (4)让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实验单实验操作。 (5)归纳得出:重量一样的物体,改变它的大小可以使它沉起来。教师板书:改变大小 |
(1)培养学生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观察能力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能力,以及积极的科学探究精神。 |
|||
学以致用,归纳小结 |
(1)引导孩子们分组探索如何让橡皮、泡沫塑料改变其本来的沉浮状态。 (2)学生在试验后,把结论与想法与同学们分享。 (3)教师不断质疑,学生们归纳概括出: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是:大小与重量。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正确的科学学习观念。 | |||
知识延伸,课后查阅 |
(1)呈现关于潜水艇的资料。 (2)课后查阅死海的相关知识。 |
科学探究并未结束,学生探究的兴趣依然高涨。从课内走向课外,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
板 书 设 计 |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