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琵琶行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音乐之美——《琵琶行(并序)》第三课时_四川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音乐之美——《琵琶行(并序)》第三课时_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教学设计
音乐之美
——《琵琶行(并序)》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新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音乐中流露的人物感情。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音乐之美,分析作者在对音乐的摹写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音乐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高审美情趣,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曲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课前准备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再加上前两节课对字句的疏通和人物形象的赏读,诗歌的字面意义学生已基本掌握。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课前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教师播放琵琶古曲《霓裳曲》,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听后心中的感受。
2、教师小结: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更是罕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今天我们就来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之美。
提问: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琵琶曲。)
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赏析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写音乐的句子。(提示:琵琶女共弹奏了几次?)
2、赏析写作技巧。
小组合作探究:诗人用了些什么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
第一次写音乐:烘托(以人托声)
第二次写音乐:比喻、通感,叠词,叙议结合,烘托(以人托声、以景托声)——正侧结合
第三次写音乐:叠词、烘托——正侧结合
3、画出琵琶曲的起伏变化简图。
4.感受音乐的形象美。
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这些声音的特点,这样学生将可获得“粗重急促”、“亲切细柔”“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
5、选用诗人描绘琵琶曲的技巧描写音乐。
6.请学生集体朗读这些句子。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
三.师生合作探究:音乐与人物经历以及情感的关系
1、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2、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
四、主旨探究
1、学生探讨:诗人在描绘琵琶曲时内心的感情。
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探讨:诗人在描绘琵琶曲时内心的感情。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曾经诗人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2、主旨的探究
“江洲司马青衫湿”,诗人为何如此感伤?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五.课文总结
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之所以美妙动人,不只是因为她弹奏技艺的高超,更是因为她将自己的感情以及经历融注于弹奏当中,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千古传诵,也不只是因为他使用文学技巧的娴熟,更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呼喊潜藏于文字之中。他的可贵之处不只在于将乐与情高度融合,更在于一位位曾任高官享厚禄的文人雅士与处于社会低层的琵琶女人生经历的认可,其背后是对其人格的尊重。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六.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试比较下面几首诗与《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异同
听筝 唐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筝 唐 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听赵秀才弹琴
唐 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听蜀僧濬弹琴唐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附板书:
音乐之美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第三课时导学案
主备 | 周春玲 | 学科 | 语文 | 年 级 | 高二 | 执教 | 周春玲 | 审核 | 烈中高二备课组 |
课题 | 《琵琶行(并序)》 | 课 时 | 4 | 课 型 | 新 授 | 补充建议 | |||
教学目标 |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音乐中流露的人物感情。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音乐之美,分析作者在对音乐的摹写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音乐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高审美情趣,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可贵精神。 |
||||||||
教学重点 |
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曲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
||||||||
教学难点 |
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曲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
||||||||
教法 | 诵读法 探究讨论法 | ||||||||
学法 |
1. 诵读法 2. 教师点拨法 3.合作探究法 |
||||||||
教 学 流 程 |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1、教师播放琵琶古曲《霓裳曲》,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听后心中的感受。 2、教师小结: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更是罕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今天我们就来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之美。 提问: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琵琶曲。) 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赏析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写音乐的句子。(提示:琵琶女共弹奏了几次?) 2、赏析写作技巧。 小组合作探究:诗人用了些什么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 第一次写音乐:烘托(以人托声) 第二次写音乐:比喻、通感,叠词,叙议结合,烘托(以人托声、以景托声)——正侧结合 第三次写音乐:叠词、烘托——正侧结合 3、画出琵琶曲的起伏变化简图。 4.感受音乐的形象美。 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这些声音的特点,这样学生将可获得“粗重急促”、“亲切细柔”“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 5、选用诗人描绘琵琶曲的技巧描写音乐。 6.请学生集体朗读这些句子。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 三.师生合作探究:音乐与人物经历以及情感的关系 1、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2、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 四、主旨探究 1、学生探讨:诗人在描绘琵琶曲时内心的感情。 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探讨:诗人在描绘琵琶曲时内心的感情。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曾经诗人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2、主旨的探究 “江洲司马青衫湿”,诗人为何如此感伤?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五.课文总结 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之所以美妙动人,不只是因为她弹奏技艺的高超,更是因为她将自己的感情以及经历融注于弹奏当中,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千古传诵,也不只是因为他使用文学技巧的娴熟,更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呼喊潜藏于文字之中。他的可贵之处不只在于将乐与情高度融合,更在于一位位曾任高官享厚禄的文人雅士与处于社会低层的琵琶女人生经历的认可,其背后是对其人格的尊重。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六.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试比较下面几首诗与《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异同 听筝 唐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筝 唐 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听赵秀才弹琴 唐 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听蜀僧濬弹琴唐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
教学反思 |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明白阅读诗歌的方法,还掌握了描写音乐的技巧,还明白要使描写出彩,应该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还应倾注作者的感情。 | ||||||||
课外精粹 |
《听筝》《筝 》《听赵秀才弹琴》《听蜀僧濬弹琴》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