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雨巷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雨巷》北京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雨巷》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课题:《雨巷》
作者:戴望舒
执教者:杜晓波
上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高一(2)班教室
学情分析:
一.教材理解:
《雨巷》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所属本单元“阅读鉴赏”部分,选编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共五首诗歌,《雨巷》是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沁园春·长沙》用以与新诗对照,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感受真情。
课标表述中,有这样一些相关内容: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学生学情:
《雨巷》是高一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二课。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现当代诗歌,对现代诗歌不陌生,学习起来不会太吃力,关键要明白怎么学,能否从初中似懂非懂的状态中明晰起来,学会欣赏诗歌,掌握分析鉴赏的方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学习时间】1学时。
2教学过程
2.1【过程与内容】
2.1.1新设计
【过程与内容】
一.读:
(一)读诗之初印象: 本环节是安排同学们预习了,做了思维导图,所以互相交流,谈谈自己对《雨巷》的理解体会。 大家分享思考所得。
(二)学生充分诵读(自渎,听读,齐读,老师读)
二.品:
(一)作者在诗中描绘了哪些形象(景、物、人)?
突出雨巷,突出丁香,引入相关诗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了解丁香的自然属性:
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外形单薄细弱,开花时一团一团,形状象结,所以又称 “丁香结”。
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清香淡雅,花很美,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但花型较小,花朵柔嫩,容易凋谢。
丁香特点(花语): 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
竹叶岂能消积恨, 丁香空解结同心。 ——韦庄
各自南浦别, 愁见丁香结。 ——牛峤
愁肠岂异丁香结? 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李珣
西窗白,纷纷凉月, 一院丁香雪。 ——王国维
结: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二)雨巷、油纸伞、丁香构成了诗歌画面的背景、环境,你如何形容?
三.悟:
文人都是自私的,在作品中想方设法表达自我,那么,从语言文字看,作者要表达什么呢?
(一)思考:“丁香姑娘”这一形象的意义?
1.“姑娘”就是“姑娘”。
2.“姑娘”就是“我”。
3.“姑娘”就是“我”心中的理想。
象征手法:
美好理想的象征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理想的美好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诗人仰望姑娘,却与之擦肩而过,始终遥不可及
(二)我: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是个怀着“希望”的,有美好理想追求的青年形象,但又是孤独、迷茫的。
(三)关于诗歌主题的探讨:
1.《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2.失恋的痛苦;
3.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境。
四.探:
(一)诗人到底有怎样的生活境遇?
1.雨巷。 杭州大塔儿巷8号,是他的家。他对长长的青石板路和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2.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3.姑娘是否真有其人?
回溯丁香与姑娘的意象:
丁香: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
丁香一样的姑娘:美丽、高洁、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 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消散在雨巷…… 默默、飘过……
资料补充,八卦一下作者: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施绛年,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4.联系历史时代,看看那时有何重大的事件可以影响到诗人:
(1)《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戴望舒就是其中的一员。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2)诵读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
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关于主题,可以再加一项:
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板书:
雨巷
戴望舒
读:音韵
品:意韵
悟:情韵
五.赏:
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请大家再读诗,为这句话找找依据。
(一)音韵美:
节奏,押韵
(二)旋律美: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 的旋律。
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三)结构美:
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也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 "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构成了呼应,增强音乐效果,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四)叠词的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运用叠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六.结:
(一)象征手法 朦胧意境 音乐美
(二)引赵丽宏《诗意》片段,设问及重现:
诗意是什么? 诗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之美,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创造的一种情调。
诗意存在于: 自然中,人群中,人类的情感和孤独中。
艺术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 人类情感的普遍性,才能让我们跨越时空,与作品共鸣。
人在孤独时独自一人默默遐想,用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对生活和人生充满着激情和爱。就能感受和撒播诗意。
——2016年10月月考卷散文 赵丽宏《诗意》
假如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你就可能成为诗人。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唤而颤动,你就已经和骄傲的诗人站在了一起。
---—赵丽宏《诗意》。
(三)回望一个学生没有画完的画面,追问他是否能补充,并引用学生画上的题记作结: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四)结束:重读诗歌,感受诗意!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