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大道之行也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天津市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天津市优课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熟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3、品味语言特点,结合现实生活描绘大同社会。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教学难点】
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结合现实生活描绘大同社会。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自制背景视频(视频内容介绍:孔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是孔子与学生言偃的一次谈话,后被西汉戴圣编入《礼记》。)
大同社会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从陶渊明的“桃花源”到习总书记的“中国梦”都深受它的启发,其意义极为深远。今天就让我们细读文本,一起走进《大道之行也》!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视频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的内容介绍了作家作品和写作的背景,由于课前已经安排学生自主预习这些内容,所以仅在此点出重点内容,为后面的授课环节节约了时间。
一、 读懂——换标题,疏通大意
1、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 ) 幼有所长.( ) 矜.( ) 男有分.( ) 恶.( ) 不必为.( )己
2)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听读的过程中,回忆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字词,同学们提出疑难字词,互帮互助,老师适时指导。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大道: 天下为公: 外户: 是谓: 大同: 4)疏通句意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通假字“与” 词类活用“贤”“能”)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倒装句,宾语前置)
2、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参照屏幕齐读课文,思考换标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大同。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自主学习,课上主要答疑解惑,老师通过检测的形式点拨重点词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通过换标题的活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核心内容,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二、 读通——改标点,理清层次
1、PPT展示图片并提问:图中画圈的两个句号能不能换成逗号?为什么?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不能,因为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 “总”是对大同社会的概括。“分”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描绘。“总”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即大同社会。(在这个过程老师要提醒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总-分-总”结构都有这样的符号特点,这种情况仅适用于本文。)
2、继续深入文本,观察在描绘大同社会时,会不会也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呢?以句号为单位,请4位同学朗读中间四句。然后小组讨论,探究层次美。
国家——普遍仁爱; 成员——行为都出于公心 ;社会——和平安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标点符号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发现本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归纳出总起了什么内容?总结了什么内容?之后继续深入文本挖掘文字中蕴藏的层次美。
静海七中 “一体两系导学练” 八 年级 课题《大道之行也》 授课教师 静海区第七中学 张婷婷
三、 读明——挑信息,论述“大同”
1、 默读课文,从文中挑选信息,回答孔子围绕什么内容论述大同社会?他是如何论述的?
本文围绕“天下为公”论述大同社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挑选信息的过程,明白孔子围绕“天下为公”来论述大同社会,让同学们在寻找论据的过程中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四、 读精——对对联,品味句式
1、由对对联的活动开启该环节,老师给上联,同学们一起接下联,观察发现句式的特点为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回归文本找寻该特点的语句,老师进归纳总结,根据PPT要求朗读内容,体会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2、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归纳,PPT展示对联式语句的好处。 ①节奏鲜明,增加了文章的节奏美。 ②句式整齐,增添了文章的形式美。 ③铿锵有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对联的活动,让同学们关注本文的句式特点,通过读体会该句式的表达效果。
五、 读透——仿句式,描述“大同”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同”景象,仿句说话。
PPT展示范例:“大同”就是帮灾区的孩子建设新学校,这是“不独子其子”。 仿句:“大同”就是 ,这是“ ” 。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大同现象,仿照例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大同”,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这堂课,我们理解了“大同”,我们论述了“大同”, 我们描述了“大同”,“大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承担着继承、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诵读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让我们在朗朗的诵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