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所属栏目:初中科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浙教版七年级上第3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_余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3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_余艳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
余艳琴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为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四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探讨:地壳变动的特点和原因,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规律。取材上始终以人类的家园——地球为依托,以人类为中心,着眼于地球表层物质——地壳的变动。努力体现地球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而人类活动也同时影响自然环境。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意识。在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后,学生的头南容易产生疑问:地球是圈层结构的,地壳漂在软流层会运动吗?有什么规律?通过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小学科学课中已经介绍过火山、地震的知识。而高中阶段火山、地震是作为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表现形式进行介绍的。在初中阶段,重点在于对火山、地震成因和机制的分析。教科书主要从现象上介绍了有关火山、地震的一些基本特征、全球分布的特点,火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2、指导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能过读图说出火山、地震带。 (二)过程与方法
1、寻找证据,查阅资料能力,用证据支持地壳是变动的。
2、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地壳变动主要是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从属),了解地壳弯曲和断裂的形成。 3、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通过证据支持结论的治学研究态度,树立正确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地壳变动的特点和原因,火山、地震发生和分布规律。
四、教学准备:煮熟鸡蛋,书本,石膏板,火山模型,褶皱断层模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019/6/17四川宜宾6.1级地震 网友:为什么总是四川地震?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章节学习解答该问题。
祈福宜宾
培养学生大爱之心。
新 授
一、复习地球内部结构
1、鸡蛋分层对应的地球的内部构造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哪几层?(生答) 2、岩石圈是指哪部分?(生答)
板书:地球内部结构②
为移动创造了条件,(可能)什么证据支持?怎么运动的?
板书:地壳变动①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
1、师:我国古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为什么会变动?通过本节课学习会有个清晰答案。
探究问题:地壳真的是在不断变动吗?
猜想证明:有哪些证据能证明你的猜想呢?实验1:向中间挤弯书本。
师:地壳变动也是如此,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证据1)
学生观察熟鸡蛋纵剖面 读图
学生观察滚动轴承,也
是圈层结构能转动。
学生思考:螺蚌即水中之物,为何生高山之中?回答:此石乃旧日
之土,下者变而为高。(沧海变高山)同时也说明地壳也是在不断变动的。
学生做实验:取一本书,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握住两端,用力向中间挤压,使书本弯曲,并试
新旧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古人观点、问题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
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提问:是否所有的岩石受力都会弯曲? 实验2:挤压石膏板
断层(证据2) 板书③
展示东非大裂谷、采石场褶皱、裂谷的图片,说明就是地壳变动形成的。
师讲解: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 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 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展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
柱的升降变化情况,提问:通过读图观察,可看出什么问题?说一说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下者变而为高)(证据3)
证据4:高山有螺蚌壳 小结:证据。板书④
衔接:地球自形成之日起,地壳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变化。我们家乡你能感受明显的变动吗?2019/6/17宜宾人民能感受到地壳明显的变动吗? :三、剧烈的地壳变动——火山、地震 证据5: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
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变动主要表现形式 1、模拟实验3:火山喷发
2、自主学习阅读书本P100-101了解火山 完成任务单
说一说:(1)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2)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其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着把它画出来。 学生实验,思考回答:岩层受挤压或拉伸过度也会产生断裂,断裂位置发生错位。
学生读图回答:
两方面问题:一是升降的周期性,二是升降幅度的变化有大小。 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动手实验,了解火山组成和喷发物。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火山概况。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育学生珍惜现有生活,同时有悯人之情。
通过自主学习和动手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火山的特征等。体现学为中心理念。
(3)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
(4)你知道火山有哪几种类型吗?
师介绍:死火山:曾经喷发过,但有史以来未有活动;活火山:正在喷发或有周期性的喷发;休眠火山:曾经喷发过,但长期平静,未来可能喷发。
思考讨论:读图掌握火山分布特点。读图P101火山分布。铅笔勾勒我国地图轮廓。看一看我那些地区曾有火山活动。
思考与讨论: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师:火山活动对人类影响有利有弊,更好的了解才能趋利避害。
学生完成演示实验 完成任务单,交流讨论 学生稍微了解就好(图文结合)
学生重点识记
学生读图回答:主要有两大地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学生思考回答:利:肥沃的火山灰有利于种植庄稼,火山湖景美,温泉可以疗养,有丰富的矿产。
弊:毁灭城市、村庄、农田
培养读图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培养读图能力。 教会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
课堂练习 任务单 学生做练习(任务单)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目的。
课堂小结 总结:请说说本堂课收获
本节课了解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并且
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归纳本节课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课
寻找了地壳变动的证据,知道了火山、地震也是地壳变动的两种形式、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及防范。
由宜宾地震预警图片引出下课时:了解地震才能趋利避害,把伤亡损失降低。 祈福宜宾,唯愿长宁!
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本
点。我今天知道了--- 堂学生为主,但总结是点的,教师通过板书串点成线。知识构建
首尾呼应,引起学生重视。
板书
内力 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
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 软流层 ——岩浆发源地 地 地核 下地幔
壳 水平岩层弯曲 褶皱山 的 断裂、错位 断层、地震 变 寻找证据 大理石柱升降 海陆变迁 动 高山海洋生物---------
变动形式 成 因 证据(结果)
分类 火山 构成 喷发物
分布: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壳变动与火山地震》教学反思
《地壳变动与火山地震》是学生学习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以后的一节内容,从教材编写来看,“地壳变动“主要想是通过在高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断层山等自然现象来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因地壳变动的原因十分复杂,再叫上学生还没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因此在课堂引入环节刻意说明了岩石圈下面软流层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对地壳变动的普遍性在主观上有更好的接受。本节课重点在寻找地壳变动的证据。
教学亮点有
1、创造情景,首位呼应。引课用四川宜宾6.1级地震网友祈福和“为什么四川多地震”引入。以宜宾地震预警为结尾,首尾呼应又为下节课埋伏笔。
2、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人们对地壳变动的认识为线贯穿期间,理解格物致知观点就是我们说的探究得出结果。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个学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由书本弯曲推理地壳褶皱。追问是不是所有岩层都是受力弯曲?引出用石膏板实验推理断裂的形成。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看到现象:受力水平方向,物体有些弯曲,有些断裂错位。同时要推理明白这些现象的发生正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他们之间有着因果关系。第二,在分析那不勒斯大理石柱变化时,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掌握一些如何深入分析图表的技能。
“火山”作为地壳变动的一种体现方式,又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学生并不陌生,教学设计中,把“对火山组成、喷发物、类型”是以学生依托任务单和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自主学习的。对火山利弊和火山带以辩论和读图得出。通过教学实践,以下几个方面本人需进一步改进
1、就本节内容而言,在教学时,时间分配上不是很合理,教学节奏可以再从容些。
2、就问题设计而言,有些问题含糊,学生对提问者意图不明。如:师问鸡蛋除了吃之外,还想到什么?有学生甚至想到小鸡孵化,还想到的地球。改进可以从鸡蛋的厚度和地球各部分的厚度进行类比。岩石圈是哪部分?答案还需明确。为什么要做使书本弯曲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性?地壳变动的能量来源?内部还是外部,内部的哪种形式的能?
3、虽然想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但教师还是讲多了,没有很好体现“组织者”身份。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反思,成长路还很长,提升空间还很大,需不断学习。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