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所属栏目: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攀岩、瀑布、河流等形成位置对应等高线地形图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前情回顾:重温山体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定义。 2、预习反馈:认识山体组成部分。
3、利用黏土,对照山体模型示意图,制作山体模型。 4、截取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4、利用自己做出的山体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做相关练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部位的名称。
2、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部位的名称。
2、 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黏土、纸、笔、学案、3D山体模型flash 六、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江山如此多娇”。
2、前情回顾: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定义。
3、预习反馈:活动一:认识山体组成部分——我点你猜
展示山体图片,指出组成山体的各个部分,请同学根据预习成果作答。
4、活动二:制作山体模型
实验项目: 利用黏土制作山体模型 实验对象: 中学生(2人一组)
实验内容:使用黏土捏出山体各个部位:陡坡、缓坡、山顶、山谷、鞍部、陡崖等山体部位。
实验展示:请2-3个小组展示本组成果。
实验目的:让学生感受山体的整体面貌,为下一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做铺垫。
5、活动三:根据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1)、利用3D山体模型,演示山体截取方法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绘制流程
(2)、以桌面为“海平面”,用刻度尺量出山体模型的“海拔高度”,
每隔相等海拔用水笔描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再用线沿着等高线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层数最佳为3-4层)
(3)、将切割好的山体模型分层展示到白纸上,从最底层部分开始,沿黏土的切割线进行等高线绘制,绘制完后,将其取走,对其上一层进行绘制,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等高线绘制完成。按黏土的形状绘制出等高线。每次绘等高线时两孔对齐,据此画出等高线地形图。 注意事项:
(1)、橡皮泥的可塑性很强,切割时注意保持山体模型原有的形状。
(2)、以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基准绘制每层等高线,以确保绘制等高线时的精确性。
(4)、请2-3个小组展示本组成果。
(5)、对比观察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辨别陡坡、缓坡的等高线地形图特点。
实验目的:学会阅读并运用等高线图,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6、走入实际山体
(1)、陡崖:易形成瀑布;可攀岩 (2)、山谷:可观赏河水、小溪 七、课堂练习:学案
八、总结
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山体总成部分:陡坡、缓坡、山顶、山谷、鞍部、陡崖。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