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1
人教版《必修2》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2)通过联想其他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品析,体味诗歌中主人公高尚、纯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难点: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所创设出的意境,意象的表达作用,以此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全世界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常常会为母亲送上一支康乃馨,以此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此外,亲友结婚,我们会送去百合,以此祝愿两位新人百年好合。送花这种礼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如: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范晔》
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古人爱采摘花草赠人,今天,我们也来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花,去聆听一段爱情的吟唱。请同学们翻到第26页,我们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板书)。 二、了解文学常识
问:《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里? 明确:《古诗十九首》。书注释1。 补充:
1、《古诗十九首》包括了汉代无名氏创作的19首五言诗,《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这些“古诗”并非只有19首,只是南朝梁国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将其中风格相近的19首诗合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因此得以流传,而其余的“古诗”也因此失传。
2、萧统,南朝梁国太子,谥号“昭明”,后人称之为“昭明太子”。他当时就是在襄阳编选《文选》的,后人为纪念他编选《文选》,建楼台纪念他,把楼台就是现在留下来的北街入口的——昭明台。
3、《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艺术成就很高,刘勰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冕”。 三、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1、师生齐读。 明确:强调“遗”,读作wèi,赠送。
2、在古代,诗歌,特别是词,古人都是吟唱的,碰巧叶嘉莹先生将《涉江采芙蓉》的调子传了
2
下来,接下来,我来讲这首诗用古人吟唱的方法让同学们了解一下。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老师在吟唱的时候,停顿上有没有什么特点?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五言诗断句同学们了解了,那么我们请同学来试读一下。 4、齐读。
5、思考问题: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水波仙子、玉环、玉芝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美的名字?说明莲花具有非同一般的特质。
过度:在初中,同学们曾学过一篇有关莲的作品——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总结: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质,被人们称之为是君子之花。出。 过度:诗中采莲的诗句主要是哪几句?——前四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思考,这四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明确:采莲图。 四、赏析“采莲图”
1、前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采莲图,那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提示:要想象描摹当时的环境(时间、地点、天气等);想象主要人物的神情、心理、动作等并进行细致的描写;用富于动作性、画面感的词及诗意的语言,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的意境。
2、因为这是咱们的预习作业,下面请各同学展示你的成果。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 3、学生展示后老师点评:这几位学生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孤单、忧愁、怅惘地立于船头,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采莲时的美好画面令人欣喜,但采到荷花后却显得那么的悲伤,这是以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衬托相思而不能见的忧伤,这很显然是运用了?——反衬?——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板书:采莲图——以“乐景”衬“哀情”。
过度:接着的后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为我们有展现的是怎么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望乡图”。 五、赏析“望乡图”
1、是谁在望乡? 明确:远离家乡的游子。
2、同学们看到“顾”这个字,什么意思?——回头看;看的是什么方向?——家乡的方向。“旧乡”就是“故乡”。但这两个词之间还出现了一个动词——“望”,同学们思考一下它的效果。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北宋)晏殊《蝶恋花》
3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北宋)李觏 《乡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总结:此刻,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那绵延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两句只写了“还顾望旧乡”的动作,并没有直接点明怎么“忧、愁、思”,但是一个“望”的动作,我们可以体会出游子形容憔悴,踽踽独行,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瞬间,痛苦的感情却达到了极点,已令人断了肝肠。痛苦的同时,又在徘徊,故乡在哪里?“所思”在何方?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效果。
板书:望乡图——忧思断肠。 六、赏析尾联
1、来看最后两句,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2、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在哀伤中孤独地过完一生,这多么令人心碎!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读出那种思而不见的忧伤之情。 七、自主探究 (一)探究主题
1、生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题。 明确:“思”、“忧伤”。 主题:相思怀人。
2、问题:谁在思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闺妇思远,一种是游子思乡,也就是说诗歌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闺妇?联系背景和诗歌的前六句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
明确:
(1)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
(2)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3、学生回答后,师总结:
4
(二)艺术手法
这种跨越时空,大胆变换角色,驰骋想象,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从《诗经》开始就有。来看它的特点——主客转换。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
这种创作思维对后人诗歌创作有极深的影响。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八、小结
这首诗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沉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忧愁。让我们再次朗诵全诗,感受这种缠绵的深情。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十九首》还有哪些诗歌,选一首最喜欢的进行鉴赏品味,下节课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一、采莲图——以“乐景”衬“哀情” 二、望乡图——忧思断肠 主题:相思怀人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