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再别康桥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别康桥》云南省 - 昆明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别康桥》云南省 - 昆明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在康桥时的生活及创作诗歌时的思想等背景;
2.通过示范朗读、音乐渲染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3.品味诗歌的意象,读出诗人的情感。让学生用心体悟,理解诗人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精神的交融和思想的同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濡染学生的诗意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讲解、体悟、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现实生活导入作品。
由生活中常见的挥手作别,导入徐志摩的诗歌,看诗人在挥手离别之时有着怎样的情愫。
二、请同学认真读,对作品具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师范读。生读。
3.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五、合作探究:
中国画重在写意,注重神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人作画侧重寓
第2页
“意”于“象”,也就是将主观情思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
《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画。下面按照诗歌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来交流欣赏。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河的情景。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
3.青荇招摇图:写康河的水草,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榆阴清泉图:写榆阴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自己的依恋完全融入康河的风光之中。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觅他那“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要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别,情绪骤然低落。
7.依依惜别图:与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并融入了更多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六、探究主旨。
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回到康桥后写下的诗歌。为什么第一次、第二次时没有写出这样的诗歌呢?请同学探究诗人更为复杂、深刻的情感。 介绍写作背景。
学生最终领悟诗人深刻的感情:《再别康桥》中有美好的回忆、热切依恋,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可见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回到我们开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我们说这是一首抒情诗,那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变化的呢?——意象:客观事物+主观情感=意象。
七、艺术技巧鉴赏:
这首诗韵律柔和、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
新月派的诗歌奉行“三美主义”,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具体看这首
《再别康桥》:
1.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两两错落有致,字数基本相同,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新月派“三美”主张之“建筑美”
2.每节押2、4句韵(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诵读时给人一种旋律感,首尾呼应复沓,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新月派“三美”主张之“音乐美”。
3.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并且是一幅流动的画。如“挥手作别云彩”“青荇水底招摇”“撑篙漫溯寻梦”“笙箫夏虫沉默”等等。——新月派“三美”主张之“绘画美”。 八、教师总结:
《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时代的回忆和即将离别时的情绪都融进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和又夹杂着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九、文学与生活:
阐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诗意的生活。 十、作业:
1、以告别母校或亲人、朋友为主题,或者选取一个最感动你的生活瞬间或细节,写一首小诗,体悟诗意的生活。
2、找一首你最喜欢的现代诗(限课外),试从“三美” 角度分析,并和同学交流。 附板书设计: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开头——感伤、无奈(奠基) 柳影——由衷欢喜
风 青荇——永久恋情 首 别 光 清潭——陶然忘情 尾 情 如 高潮——快乐至极 呼 依 画 转折——悲从中来 应 依 结尾——意味深长 (余音)
(情景交融)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