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视频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视频 罗湖外语学校胡莹
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唯美诗人徐志摩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是一篇至真至美的诗歌。《再别康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清新的意象,优美的意境,淡淡的离愁。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我摒弃了教师串讲的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三美的讲解,采用阅读讨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内容、思维、审美的视点和角度,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品诗,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在朗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合作交流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诗歌的美。
一、情境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再别康桥》的美,美在它的景,美在它的情,而情则是它的终极目的。诗歌优美的旋律,恬淡的意境,用再多的诗歌理论去阐述也是苍白无力的。而音乐诉诸听觉,为注重意境创设的诗歌诠释开辟了一条捷径。轻柔舒缓的曲调和饱含激情的朗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考虑教师范读还是用名家朗诵录音的选择上颇费了一番脑筋,名家朗诵固然情感充沛却不及教师的范读更有感染力。音乐和朗读都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联想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大意,感知诗人所表达的忧郁之情,并在头脑中初步勾勒出画面。用这些手段把学生引入诗境,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也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鉴赏诗作了铺垫。
二、平等对话,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教师与学生和谐共振的精神性劳动结晶。“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充满真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课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及教学过程的分享者。这节课,我没有先入为主的引导,而是设置发散性问题,尊重同学们的选择,为他们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有重点的赏析喜欢的章节。在课堂上,我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参与到讨论中。讨论过程中,有学生给我说悄悄话:“没想到诗歌这么美,以后我真要好好读诗呢!” 能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的欲望真让我高兴。同时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去读书,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通过自由赏析和共同交流,让学生们喜欢上徐志摩的诗,对诗歌产生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个性,吐出自足成虹霓。
“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课堂开始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感悟诗的感情,不用老师多讲解,仅通过充满感情的范读,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诗情,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理解奠定了基础。在分析中,我采用悟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相机提出问题,从旁点拔。有的学生从“揉碎在浮藻中的梦里”看到了心酸和惆怅,有的从“招摇”中看到了炫耀;有的从“金柳”中看到了新婚别……每一种理解都打着个性的烙印,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
新课改注重课堂的生动性,但同时杜绝一切非语文活动的介入。极富画面感的七节诗,在学生自由赏析中逐渐变成了一幅幅真切的画面。与其让学生拿笔画不如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体会情感。用笔画固然让课堂显得形式活泼但游离在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练习之外。因此,让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来描述心中的画面,学生们看到了诗人惆怅的轻舒衣袖,看到了唯美多情的康桥金柳,无需多言,个中情感学生自有感受和体会。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