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历史课程教育功能。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使学生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更深刻的把握历史演进的特点、趋势及内在规律,对历史和现实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进而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世界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形成历史理解与认识。基于学情,关注过程,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注重多元评价,提升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新推行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因此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很多同学还只是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性认知阶段,只知道杜鲁门主义、古巴导弹危机、多极化趋势等零星几个历史概念,却不能准确解释它们的内涵,更勿论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不同阶段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并进而分析、探讨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学科素养唯物史观:运用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观点,认识冷战的发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两极格局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以及评价两极格局的影响。
时空观念:认识冷战、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课本提供的史料、图片并搜集资料,探究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果,探究两极格局和苏联解体的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图片,理解冷战发生的原因,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瓦解的影响,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冷战的影响、两极格局的存在和瓦解,认识到霸权主义的危害,树立以人为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意识到中国是人类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漫画是很多同学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德国柏林的三幅漫画学习《18 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从中体会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妥协。
(设计意图)以漫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培
养学生从漫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 出示目标:根据课标要求,落实到素养目标如下:三、篇章梳理:
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两大巨人剑拔弩张 |
——冷战开始与两极格局形成 |
国际局势风起云涌 |
——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 |
|
——冷战结束与多极趋势加强 |
-
时空定位:我们将从冷战展开学习,件随着冷战的发展,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这其中孕育中多极化趋势。
-
新课教学:
(一)第一篇章 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冷战开始与两极格局形成
首先我们观察第一幅漫画,请问同学们 1945 年德国民众间为什么会有一堵矮墙?1945 年德国战败,德国及柏林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48 年.第一次相林危机发生,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那么再请问同学们,这其中是那两个国家的角力?这两个国家是以何种形式进行角力的?
-
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双方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与竞争状态.成为二战后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
冷战的原因:思考一个问题: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敌后对手?请同学们看课本总结概括答案。教师归纳总结。
-
冷战的表现:
-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通过时间轴梳理冷战产生的史实表现,完成白板上的图示。(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的基础。通过自主构建时间轴,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典型事件,搭建起恰当准确的时空观念。
-
概念解释:地缘政治。
-
出示图片,归纳两极格局的特点。
-
互动探究一: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双方的对峙是多方面的,那么各方面是不是无关联的?并不是,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如何理解?结合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开展互动教学,构建和谐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民主、互助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实现生生、师生互动,发挥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地位。
(二)第二篇章 两大巨人剑拔弩张
——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
再看第二幅漫画,请同学们回答矮墙发生了什么变化?变高了,这与
60s.70os.冷战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这其中也概育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
冷战发展紧张表现:出示时间轴图片缓和表现:出示时间轴图片
(设计意图)“冷战的发展”这一目涉及的时间点较多,创建时间数轴,按时间顺序罗列美苏冷战下紧张与缓和表现,引导学生确立时间导向意识,而新教材在星现这些史实的时候,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认知困难。利用时间数轴对相近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如何理解冷战的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
多极力量成长
①概念解释:极、国际格局
②表现: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中国崛起,责任担当: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③点拨:综合之前所学,不管是欧共体、日本还是中国与第三世界,这些都是美苏两极格局之下的新兴力量,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而多极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和平力量的增长。
(三)第三篇章 国际局势风起云涌
——冷战结束与多极趋势加强再看第三幅画,1989 年柏林墙怎么了?为什么?对,倒塌
-
冷战结束:德国实现统一了,与这个时期两极格局的瓦解有关,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妥协和退让为前提的,这一时期戈尔巴乔夫对内改革对外美中缓和关系,但是作为一位皱脚的巨人,在外又放任西方的和平演变,最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互动探究二——两极格局的影响
-
课堂小结:《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图示》
-
主题升华:
(1)我们这一课的题目是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格局如何演变的呢?便是冷战中孕育着多极化。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决定国与国关系的是国家利益,那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冲突双方必然要走向对抗吗?国家利益还可以进行协调与妥协,这不乏是一种艺术。
(2)PPT 展示:20 世纪国际关系的进步
(3)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提醒我们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加强互信、合作、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极化趋势之下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选择。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下习大大的教导,播放视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高考链接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建立知识结构图的方式,解决了本课内容过多时间不够的窘迫,
课后学生基本能够建立起本课的知识框架。同时节选了众多史料穿插进整体结构,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重难点的理解。
但是依旧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内容并不能彻底展开,知识层次依旧只能“粗讲”,无法深入剖析。学生只能从框架上掌握本课的整体结构。再有,就是学生活动的问题,基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冷战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铺以大量史料进行分析,但是一课时无法面面俱到,学生活动只能以听讲与思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