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部编版高中新教材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阜阳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阜阳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其内容包括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本课处于第一单元的结尾,在一二单元内容的承接上具有重要意义,上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下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2、内容梳理: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首先,教材概括了西汉建立;然后介绍了汉初的“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第二目,西汉的强盛。这一目是教材重点,用两大段文字来叙述,分量较重,并配了文献和文物图片。内容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措施;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第三目,东汉的兴衰。主要内容:光武帝强化政治权力、重视经济和儒学;东汉的政治经济问题;两汉的农民起义与其灭亡。第四目,两汉的文化。涉及主要内容包括董仲舒的思想、史学、文学及科技成就等内容。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面向高一学生的新授课。
在广度方面,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习,初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还是比较详尽,用了5课时学习。对于两汉的基本史实的掌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深度方面,诸如两汉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以及两汉兴衰的原因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
四、教学目标
了解两汉王朝从建立至灭亡的历史史实;理清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知道文景之治、汉武一统、光武中兴等重要历史时期;掌握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如何得以巩固,分析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通过分析史料、填充表格等途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整理出汉武一统的内政外交、王莽篡汉的历史过程、东汉末期的历史走向以及两汉文化的丰硕成果;提升分析史料、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
从两汉时期几位帝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举措,感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巩固的曲折与漫长;通过了解两汉文化与两汉时期的中外交流,体悟到国家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点难点
1、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措施。
2、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3、核心:感悟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创设】
师:我们说的语言——汉语,我们的民族——汉族和我们的传统服饰——汉服
无论是汉人汉族,还是汉字汉语,还有久违的汉服,都与汉朝密切相关。之所以能够一直沿用至今,且还将继续使用更长更远,完全是因为大汉王朝的坚实基础造成的。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建立朝代,历经400余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在当时世界的影响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师:展示文字材料体现汉朝的特别,突出汉朝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是一个地位十分重要的王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汉王朝,体会属于汉朝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新颖简短,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去形容汉朝,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汉朝的宏观概念,引入本节课所学内容——西汉与东汉。
(二)新课讲授
1、王朝之基——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师: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西汉初期怎么样的社会境况?为改变这一境况,西汉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三十万斤),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司马迁《汉书·食货志》
师:这则材料生动地说明了在汉高祖刘邦刚建立这个新生的王朝之后,状况不容乐观。秦末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汉王朝正是在这种连年的征战之后建立于废墟之上。因而汉初统治者上台面临的就是一个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社会。那么他们各自都进行了哪些努力呢?
生:分析总结汉初统治者采取的相关措施
指导思想: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材料二:
(汉初)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班固《汉书》
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学生讨论,将汉承秦制、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文景之治的脉络解释清楚,使学生掌握汉初基本史实。
过渡:“无为”方式是不是长久之计、能不能带来长期的稳定。答案是不能
2、王朝之盛——汉武帝的大一统
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不满说)“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
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同桌之间讨论“无为”的弊端
师:面对弊端和问题,新的统治者采取了那些不同的政策来解决只写问题呢?
材料一:刑者,德之辅。——《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材料二:
董仲舒以经义断狱, 作《春秋决事比》, 此以儒术应用于刑法之例。至如贾谊、晁错诸人, 兼受孔孟申商之学, 尤为儒法合流之明证。两家皆致用之学, 呈此混杂之现象, 乃专制天下环境中自然之结果。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师:由材料可得知“有为”的治国政策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德刑并用;儒法合流
师:汉初60余年的休养生息给了汉武帝施展雄才伟略的空间,那么他究竟是采取了哪些措施才使汉王朝一跃登顶的呢?结合老师给大家的几则材料和课本第21页正文部分,归纳出汉武帝施政的几个角度。(小组讨论)
生:汉武帝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及对外关系等方面上采取措施,实行了大一统。
师:很好。汉武帝四面开花,将整个王国的各个方面都重新洗牌,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接下来让我们逐一走进。
(1)汉武帝的政治宏图:推恩令、设中朝、行察举、分刺史、用酷吏
(2)汉武帝的经济伟业: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收财产税
(3)汉武帝的文化雄才:更张意识形态:独尊儒术(儒表法里)、五经博士
(4)汉武帝的军事大略及民族及对外关系:
北——击匈奴 南——征百越
西——通西域凿空丝路 东——开发西南夷
师:政治大一统:①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采取其他一些打击手段,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
②中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察举制: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地方监察:划分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概念阐释]推恩令与酎金夺爵
推恩令是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规定不许诸侯王与地方官勾结,王国官吏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酎(zhòu)金夺爵是指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刺史与酷吏: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吏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察举制的影响:利: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经济大一统: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同一铸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概念阐释] 均输法与平准法
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材料一:这种“新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取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思想中 的合理因素,构成一个以“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和“大一统”等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材料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任命儒士公孙弘为丞相,又建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置弟子。博士弟子学成后,依照学业成绩优劣指定官职。整个官僚系统的人员构成向儒生倾斜。
思想大一统: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②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疆域大一统与民族大一统:
①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②交通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史学材料及教师口述补充,运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将汉武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方面的举措呈现清楚,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3、王朝之衰——西汉的衰亡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认识西汉后期政治统治日趋黑暗,社会问题丛生,矛盾激化,导致了政权衰亡。
材料: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朝廷政治核心衰退的另一个标志是外戚对宫廷中枢的控制力越来越大。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易代和复古是西汉末年颇为流行的社会思潮,最终实现这两个要求的希望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外戚王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师:西汉王朝行至后期,政治日趋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众所周知,外戚王莽趁这个时机,登基坐殿,改国号为新。自此,西汉灭亡。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4、东汉的兴衰
材料一:
建武十七年(公元41 年),刘秀还乡,宴会父老乡亲,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 “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师:通过材料要求学生理解光武帝的治国理念
材料一:
“师旅未解, 用度不足”, 实行什一之税, 于建武六年 (30) 下诏“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
材料二:
建武十一年 (35) 二月诏:“其杀奴婢, 不得减罪。”六月诏:“敢炙灼奴婢, 论如律, 免所炙灼者为庶人。”十月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 《后汉书·光武帝纪》
材料三:
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
师提问:根据材料,归纳光武帝采取的“养民”措施。这些举措、这位皇帝又给汉王朝带来了什么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完成表格。
政治 |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
经济 |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
释放奴婢 |
文化 |
重视儒学 |
师:通过对措施的分析了解这些治国措施对国家带来的影响。
生: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过渡:中兴之后,东汉王朝因为种种问题再次走向了衰亡
师:幼主继位→外戚专权→皇帝长大诛杀外戚→宦官得宠→皇帝早逝→幼主继位。就是这样一个莫比乌斯环,环住了整个东汉后期。有识之士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然而一个乌烟瘴气下的既得利益者们,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现状被打破的,于是他们将这些志士诬陷为“党人”,并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在一次次的动荡之中,东汉王朝终于走向了他的末路。
[图示解史]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各谋私利,相互斗争,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材料;(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
师:材料展示解读地方豪强地主与东汉兴亡之间的关系。理解豪强地主的概念和对王朝的影响
动摇王朝统治根基,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出现;东汉名存实亡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史料分析,理清西汉末年至东汉灭亡的基本史实,使学生感悟本课难点——王朝兴衰的原因。为后面理解对后世的启示奠定基础。
5、辉映古今——两汉之文化
师:同学们,一个封建王朝所创制的政治与经济,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它的现实意义。那么为何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中依然有如此之大的能量呢?这是因为汉朝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正是这些文化,让汉朝的影响不止闪耀一个时代,而是生生不息。
思考总结: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列表展示两汉文化的成就
两汉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两汉文学成就
(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成就
(1)医学: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学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东汉华佗发明了一种麻醉药——麻沸散
(2)数学
《周髀算经》:西汉初期成书,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了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东汉张衡发明侯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还撰写了天文学专著《灵宪》。
(5)农学
《氾胜之书》:西汉,记载了古代黄河中游的耕作原则和作物的栽培技术。
《四民月令》:东汉崔寔,记载了一年例行农事活动。
师:同学们,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过去,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希望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先民们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尊重历史,以小的我投身大的时代,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将本课的最后一个子目——两汉文化清晰呈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三)单元小结
师:结合展示材料与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两汉在继秦之后,是如何完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过程。
作为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结合单元目录了解单元规律,文明的出现,华夏同源的形成——分裂动荡——统一出现——统一的巩固。类比第二单元的三国两晋到隋唐、第三单元辽宋夏并立到元的统一、第四单元的版图的奠定,前四单元呈现出了统一的发展趋势,对应今天国家的统一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个完整展示的朝代呈现出一个封建朝代的循环,在课后的思考中会提出问题。
中国古代史综述
◆三个阶段:
阶段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第一单元)
阶段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第二三单元)
阶段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第四单元)
◆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传说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1840)。
◆六条线索:政经思、军民外。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定型时期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记忆。同时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学会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最后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同步课堂训练(相关高考真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能力的转化和运用,去解决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思考:结合“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如何正确看待封建社会治世?封建社会朝代更迭形成一个循环,如何跳出这个循环,更好的发展?(思考对今天的启示)
师:从盛世出现的原因和时机中总结,(统治者的政策,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改革,以民为本)
结合今天总结对我们的借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能力的转化和运用,去解决问题。与今天国情结合,展现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国家意志和家国情怀。
九、教学反思
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本课内容涵盖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长达422年的历史,包括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基于本课时间跨度长、内容繁杂的特点,笔者基于课标要求,将教学重点置于“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而采取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学会总结出汉武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等方面的措施及作用,而作用一定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这个角度理解。。本课通过考古发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本课容量大,概念名词多,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还需在后面的教学中注意。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部编版高中新教材”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阜阳”,所属分类为“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阜阳”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