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部编版高中新教材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四川省成都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四川省成都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
|||||
学科 | 历史 | 年级 | 高一 | 学期 | 秋季 |
课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
教科书 |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
||||
教学目标 | |||||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考古发现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学习二重证据法;了解早期国家相关材料的不同论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中华文明早期特点是历史发展积淀的必然结果;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认识劳动创造了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及学生学习资料,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通过概念史教学,了解中国古代远古时代的历史分期,形成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培养准确科学的时空观念。结合元谋人、夏朝建立明确中华文明起源的起止时间及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了解中华文明星罗棋布“多元一体”的文明分布空间。 【史料实证】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考古发掘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早期特征。通过相关图文材料,了解夏商周早期文明在民族国家、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史实的能力,史料实证,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对……概念进行系统解释,运用概念史教学的方式,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及形成。培养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劳动创造了人,灿烂的中华文明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最光荣。从华夏族、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一脉相承的特征。理解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关系,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早期政治制度的关系。 |
|||||
教学内容 | |||||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元谋人、华夏族、夏朝建立、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教学重点: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遗存与民族国家产生的关系,中华文明的概念及早期特征。 |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蛮荒与文明 教师展示图片,思考:穿越时空,走进北京人生活的年代,看看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何特点?(蛮荒)对照这蛮荒时代的生活,想想今天的我们,文明怎样改变了人类?文明有何标志? 由此导入新课并进入“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蛮荒”与“文明”的对比手法,引出“文明”。开宗明义,思考“文明”的影响和标志,明确本课核心概念——中华文明。以“文明”这一概念为支点轻松撬动全课内容,在恰当认识旧时器时代古人类与中华文明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将全课内容整合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表现——“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两大部分。 按“总—分—总”结构,先通过概念史时空轴、列表总说“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起源脉络”,再分说“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表现特征”,最后总结概述“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引导认识“劳动创造了人。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者的,劳动最光荣!”。主线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表现特征展开实施新课教学。 (二)学习新课 一、走近中华文明 1.什么是文明?文明有哪些标志特征? “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实践,学者们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工具的使用和语言文字的出现等,应当作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概括材料,指出文明的标志有哪些? 【设计意图】:解读材料,概括“文明”的含义和标志,进而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史料的能力,提高“解释”素养。 2.走近史料——中华文明的实证 请指出下列图片史料的的类型和价值:实物史料(最高)、文献史料、口述史料(这些史料中口述史料价值最低,但可以佐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通过走近史料,引导学生辨识史料的种类和价值,从源头上具体了解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悠久文明历史,提高实证意识,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及素养。 3.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络 呈现概念史时空轴,了解早期中华文明历史分期,强调记住目前发现起源的最早标志“元谋人”和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本课时间轴,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建立时空观念,认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归纳梳理表格填空: 1. 旧石器时代: (1)时间:距今约1万年以前。 (2)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特点: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探究:根据课本第2页,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迹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新石器时代:(学生列表归纳,概括中华文明的特征)见表 3.原始社会组织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1)原始人群 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早期。 ②特点: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母系氏族 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 ②特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 ①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②特点: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过渡:进入父系氏族时期,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华文明历史从此开始。同时由于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产生发展,持续影响中国历史的家人观念开始逐步的建立起来。 重点总结——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分布——文明的特点: 1.沿河而居、地处大河冲积平原;(大河文明) 2.“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多元逐渐走向一体;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干核心);(散—聚)“……在大量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起源模式。” 3.源远流长;(悠久,早,持续) 4.文明的原生性特点(原生性,四大文明古国) (补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设计意图】: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梳理教材知识列表,论从史出,概括得出中华民族早期特点之一“多元一体”,训练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早期中华文明的表现特征 (一)民族与国家 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相传较早的是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 1.三皇五帝: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顺序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补充:炎黄子孙、龙图腾,以这两个概念来印证多元一体,有走向统一的趋势) 【设计意图】: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根据部落联盟分布地图和民族图腾“龙”的组成图片,从逆向例举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早期特点之一“多元一体”,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 2. 禅让制:禅让是指统治者依据品德贤能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这种继承制度主要流行于尧、舜、禹所在的部落时代。“禅让”的标准一般为传贤。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后因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总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内在线索: 新时期时代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产生阶级(早期贵族和早期奴隶)——阶级矛盾、部落战争加剧——政府、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社会公共权力)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设计意图】:根据甲骨文、青铜器图文材料,概括认识早期国家的标志——阶级、首领、疆域、刑法、城墙、监狱、军队等,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二)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权力机构 ①国家性质:公天下→家天下 ②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③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后来由于夏朝的腐败,被商汤所灭建立了商朝。 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 ①保证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②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强化王权; 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宗法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结合,维系着古代封建制度;对现在仍有一定影响,如传宗接代观念、宗族观念、祭祖等。 【设计意图】:根据材料,理解夏王朝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开始,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逐步形成。 3.分封制 ①.概念:课本6页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④.分封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⑤.主要诸侯国:齐(功臣)、鲁(亲戚)、燕(亲戚)、宋(商朝后代)、晋(亲戚)、楚(颛顼后代)等。 ⑦.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实行再分封。 ⑧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 【设计意图】:根据图表材料,快速浏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权利、义务和作用,总结回答展示,训练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地图强化时空观。 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结合,学以致用,联系中国当前的部分传统乡村治理中,仍然还在利用宗族观念实施有效乡村社会治理与救济,理解中华文明“家国一体”“天下一家亲”,宗法制“一脉相承”的特点。 4.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礼乐制度就是通过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设计意图】:拓展礼乐制,了解中华文明早期礼乐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四、整体概览: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我们文明的根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是我们自豪的基础。我们热爱自己的民族,要对我们自己的历史报以应有的骄傲。我们都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者的,劳动最光荣!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早期文明特点,增强民族意识、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强化唯物史观,认识“劳动创造了人,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者的”,树立劳动光荣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家国情怀。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