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自然界的水循环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苏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苏州市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年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
(2)说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用简炼语言表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水的忧患意识;
(2)树立科学资源观。
2学情分析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高中生直接经验少,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为此笔者采用参与式教学、体验式学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新颖、趣味性浓的活动空间,在活动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从而内化成学生认知体系,达到真正会学目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一:《模拟水体相互转化、运动》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 :在器皿Ⅰ中加入适量的土壤,保留茂盛的草类等植被;在器皿Ⅱ中加等量的水。
步骤二 :用保鲜膜盖住容器。
步骤三 :将容器放在阳光下,1天后观察。如图1所示。
活动2【活动】课前准备2
实验二:
学生参考完成或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被对河流含沙量等的影响》
参考实验如下:
将土壤分成两份 ,分别置于两个透明的器皿中,堆成具有一定坡度的堆积体,在其中一个土堆上保留着茂盛的草类等植被。分别将500ml左右的水在距离土堆顶部40cm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个器皿中。如图2所示。
图2 (完成方式自选:记录实验步骤、拍摄实验视频、PPT展示等)要求设计或演示植被的影响。
活动3【导入】教学过程
从太空看,我们的星球是什么颜色的?这是因为地表71%为水面覆盖,一个真正的水的行星。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最重要的物质,水始终处于运动更新之中,地球因为有水才变得生机勃勃。
请大家翻到教材54页,用一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教材,请大家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哪些,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情境:展示冰川、飘动的云、奔流的江水这三幅景观图片,结合课本第54页第一、二节,思考问题: ①说一说地球上水的三种形态及特点。
②结合“水圈构成”扇形图,说出陆地上各种水体类型及比重。 ③目前,人们直接利用于生产生活的淡水主要有哪些?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这些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然而,地球上的水总量丰富,但淡水资源却不多,可以直接利用的更少,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因此,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活动4【讲授】主题探究
活动探究主题:黄河水的时空之旅
情境:黄河中一滴水的自述
◆ 活动探究主题1:追溯过往——黄河中的一滴水,从哪里来? 河水的来源,即河流的补给。
结合黄河流域图片示例,参考教材P54图3.2,思考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 展示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的冰川积雪图片,读图思考:源头附近河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② 展示黄河下游东平湖的卫星遥感图片等,一般等宽度的河流比湖泊面积小、水浅,容水量小。思考:雨季及旱季时,两者水位情况如何变化?如果这滴水从东平湖流入黄河,应该是什么季节?
③ 展示“黄河某年各月份降水量与径流量关系”图,思考:黄河的主要补给类型及补给时间等。
小结、过渡
◆ 活动探究主题2:畅想将来——这滴水的运动(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探究过程形成之 “水循环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一:根据课前完成的实验一的观察结果,思考下列问题。
1、器皿Ⅰ、器皿Ⅱ的实验分别模拟演示了发生在陆地还是海洋环境的水的运动?
2、器皿Ⅰ、Ⅱ的塑料膜内的水珠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水珠量有何差别?
3、用指尖轻轻叩击塑料膜中央,水珠会怎样运动,这模拟哪种自然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说出器皿Ⅰ、Ⅱ对应环境下水的运动的环节吗?在空白图上,画出对应的示意图。
过渡:海洋蒸发的大量水汽遇冷水汽凝结,其中90%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在海面上,其余的水汽可不可能到达陆地上空?到达陆地的水体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汇入海洋?
小组合作探究二:结合实验一及课本P55 内容进行讨论,全班动手,描绘出图9海陆间水循环的各环节,并说明。
“水循环类型及环节”小结,完成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水循环三种类型、发生领域、环节及作用等。)
过渡:然而,春秋时期黄河水也曾“清且涟漪”,到了唐代,却成就了刘禹锡笔下“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这漫长的时间之河里,黄河水为什么会由清转为黄?下面我们以黄河拉加峡谷为例,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过程形成之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延伸材料:黄河拉加峡谷位于青海省玛沁县拉加一带,是黄河上游最长、落差最大的峡谷。黄河流经拉加峡谷后,首次由清转为黄。
相关新闻:腾讯网大河之旅报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峡谷的树木被大量砍伐,很多上万年的原始森林遭受了毁灭性损害。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退化以及过度的放牧和砍伐,使得黄河在拉加峡谷地带开始变浑。
展示图片:拉加峡谷
小组合作探究三:
1、根据课前完成的实验二拍摄的视频片段,思考:植被破坏对河流含沙量等有怎样的影响?除此以外还可能影响水循环哪些环节?
2、展示“引黄济延”工程、雨水收集、小浪底水库三幅图片,说说看这些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小结、过渡:一滴水的畅想——“我是黄河中的一滴水,畅想将来,也许穿越了沿岸的森林,我可以在空中飞舞,也可以在树叶上停驻脚步,也可以和着千千万万的伙伴,飘洋过海。一路上,我们和坚硬的岩石激起快乐的歌,他们之中,有的变成了漂亮的鹅卵石……” 那么,水的循环运动究竟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模拟 “天才知道”栏目活动:将全班学生分组展开擂台赛,讨论水循环对气候、地貌、水文等的影响。
第一小组 守擂题: 材料1 黄河中游流经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黄河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其中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
展示图片:山西吕梁沟谷纵横的景观图、河南开封“地下城”及“地上河”的图片、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图
问题:
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下游地上河”及“河口三角洲的扩大”的现象之间有无关联?与水循环运动有无关联?简述理由。
②材料1及相关图片体现了水循环具有哪些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第二小组 守擂题: 材料1 高低纬间的能量传输过程,主要由大气环流(占67%)和水体运动(占33%)来完成,以热量的形式输送。其结果使得低纬度区域不至于过于炎热,大致使赤道附近温度降低13℃;高纬度区域不至于过于寒冷,大体升高了19至23℃。
问题:①该材料体现了水循环具有怎样的意义?
②假如水体静止、水循环消失,对水质、水量等有怎样的影响? (请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和体验来提出和验证自己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和评价。)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主干知识结构。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