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河中石兽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天津市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八中学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河中石兽》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科学认识世界”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提倡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人类自身的挑战。清代学者纪昀以平易简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关于寻找石兽的趣事。本课设计意在坚持新课改基本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的思想,以问题带动学生深入文本,注重课内外的联系和延伸,训练学生对科学思想的理解,对“实践出真知”的认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树立多角度全面的科学的思考问题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人文情感、提高其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 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的探寻热情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还不够成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能力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对科学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需要引导,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尽力使学生的单一思维向多角度思维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课文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3、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
4、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1、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勇于用科学的思想质疑。
教学方法:古文直译法、精读训练法、小组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审读课文题目,题目+内容,引发了大家哪些思考和疑问?写在学习卡
3
上······
【设计意图】选择这种分析题目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们养成关注文题的习惯,从题目入手分析,结合自己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关注自己疑难问题的解决,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学习,带着问题的期待性的学习能为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知大意(落实目标1)
1、提出朗读注意事项:遵循古诗文的朗读方法,注意节奏停顿,语气语调等。 2、学生个读,3名同学各读一段,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3、梳理文章大意,翻译重点字及语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古诗文朗读的方法,互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阅读的能力,掌握实词及句意的实解,落实目标一。
三、细读——明事理(落实目标2)
1、填表:根据文章内容,梳理结构,用原句填写表格,分析重点画线文字。
2、画示意图:重点研读“讲学家的理由”,学生自行理解石兽是如何移 动到上游的,画出示意草图,个别展示。
3、微课:明确演示石兽移动到上游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的过程,抓住文章的主要问题,结合学生的疑问,对重点文字进行详细的分析,配合学生的亲子动手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所阐述的道理的理解,微课展示明确的石兽移动方法,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知识,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多角度的全面思考,落实目标二。
四、精读——品风格(落实目标3 )
1、出示作者简介,讲述作者轶事,体会作者个性及语言风格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老河兵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实则找不到)
讲学家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果得于数里外
4
(1)语言平易简洁,诙谐幽默
(2)层层铺垫,叙事中制造波澜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2、读图品人物:分析文中的两个“笑”字有何内涵,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
曰:······ 【设计意图】精读意在抓住课文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对作者的了解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对风格的把握,文中两个“笑”字的分析,使本课更具有文学性,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关注细节,落实目标三。
五、回顾学习卡:(落实目标4 )
大家课前预习时写在学习卡上的疑问是否都解决了呢? 如:1、石兽是怎么到河中上游的? 2、为什么老河兵的分析是对的?
3、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
【设计意图】课前学习卡,是学生问题的预设,带着问题学课文,目的性更强, 在课尾声回顾学习卡上内容,检查自己知识点是否落实,前后呼应,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完整,对问题的落实更加深入。
六、课外拓展:
阅读练习《 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2、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说说自己的科学见解。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