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
所属栏目:初中科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八年级初中科学优质课展示《浮力》浙教版_左老师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初三学生的主动探索欲强的特点,本着培养学生素质、创新精神、能力为主导,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德育目标: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结构看,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进行主动探究,所以我安排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从而探究浮力和及物体浮沉条件。另外,初三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依赖直观、具体的形象,所以我采用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教学法。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浮力为主线,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
知识顺序:浮力的定义――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顺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分析――总结归纳――巩固练习
学习顺序:明确问题――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迁移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方法: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我博采演示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等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增加了教学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手段: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另外,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增大课堂容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相互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集图像、文字、动画、影音于一体的多媒体组合在教学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容量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 复习巩固:
为了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怎样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同一直线上二力怎样合成?
第二个环节 新课导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多媒体展示《死海》,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个环节 新课讲解:
1. 什么是浮力
(1)教师演示将一乒乓球用力压水中,撤去压力手,乒乓球从水里浮起来,最后静止不动。引导学习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力的方向。进而得到: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浮力。
(2)演示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在水中下沉。质疑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吗?
(3)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通过分析可知,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G-F。
2. 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将正方体木块浸没水中,放手后木块竖直向上浮。质疑木块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即F浮=F向上-F向下
讲述:由同样的原因,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3. 物体的浮沉
老师演示,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①把石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石块下沉。②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③把充满水的气球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气球悬浮于水中。
提问:①既然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还有的可停留在液体中任何地方?②浸没水中的石块、木块、气球松手后各受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
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实验分析,在练习纸上画出石块、木块、气球的受力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1)当F浮<G 下沉
浸没液体中的物体(2)当F浮>G 上浮
(3)当F浮=G 悬浮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通过分析木块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物体漂浮时,F浮=G。
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 小结:
让学生总结他对这节课的感想及学到的知识,不足之处教师补充,重点强调求浮力的三种方法……弹簧测力计法、压力差法和浮体法。
第五个环节 反馈练习:
处理A、B、C三组习题,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教学。
第六个环节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家庭探究,浮上来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在水里的体积怎样变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基础。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