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空气占据空间
所属栏目:小学科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九届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例《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第九届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例《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基本信息 | ||||||||
学校 | ||||||||
课名 | 空气占据空间吗 | 教师姓名 | ||||||
学科(版本) | 科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 章节 | 第4单元第6节 | |||||
学时 | 1 | 年级 | 三 | |||||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空气占据空间; 2.体会被占满的空间内需要将原有的物质排出后才能加入新的物质; 3.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液体进入烧瓶将里面的空气挤出的实验中,学会用一种看得见的物质来观察空气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2.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推导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
三、学习者分析 很多学生对于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还是存在一知半解,她们知道空气存在于周围,根据课上的实验及课外已知能总结出空气占据空间,但到底是怎么占据着这个空间,当其他物质进来时,空气又是如何被挤出去的,他们就说不清楚了,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点。本节课对于学生思维上的发展要求不高,教学目标只是限于学生能掌握空气占据空间,要在一个空间内加入新的物质,必须把原有的物质排出,并且能学会利用一种物质来观察看不见的空气,要求学生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观察,能够描述自己的观察所得,推导得出结论。上面的说清楚了,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体会被占满的空间内需要将原有的物质排出后才能加入新的物质,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一种看得见的物质来观察空气的科学研究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解决措施: 从现象演示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于是,当出现“液体倒不进去”的现象时,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虽然烧瓶中看起来是空的,但其实,里面充满了空气。为了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发展,紧接着让每位学生进行画图,暴露前概念,通过展示交流后,让学生进行投票,看统计图,了解有多少人与自己想法一致。这一过程,真正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原有认知,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针对性教学。接着,生生讨论互相补充,那种情况才会出现与实际相符的现象,形成共识:只有瓶内空间被占满的时候,液体才会倒不进去,于是得出“空气能自动充满空间”的结论。通过放慢聚焦镜头的播放,再次引发认知冲突,接着,通过给篮球充气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间不变,里面气充满了,还能充进去,说明空气能被压缩。最后,实际运用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
||||||||
五、教学设计 | ||||||||
教学环节 | 起止时间(’”- ’”) | 环节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媒体作用及分析 | |||
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 0’0”-4’53” | 通过往瓶子里装水在孩子头脑中形象建立“空间”的概念,为后续探究做铺垫,接着拿出茶壶状的烧瓶吸引学生的视线,并一步步激发孩子思考推理,最后通过看视频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原因。 | 从情境中建立“空间”的概念并引出课题“液体为什么进不去?” |
师拿出一只空杯子,倒半杯水后停止,问:还能到吗?为什么?再倒水,还能到吗?为什么?直到水满出来,现在水倒不进去了,为什么?板书:有空间,水能倒进去;没有空间,水倒不进去。 拿出茶壶状的烧杯,通过带塞子的漏斗倒水,问:水能倒进去吗?把漏斗的塞子塞住,水还能倒进去吗?(演示)另一个口子也塞紧,还能倒进去吗?观看视频,问:液体为什么进不去? |
通过隐藏功能出现文字,节省书写时间,同时,清晰的总结实验现象,建立“空间”概念。 由于两个口子都塞住时,往漏斗中倒液体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所以,直接用之前拍摄的视频代替,也是全体学生更能清晰直观的看到现象。 |
|||
二、空气占据空间吗 | 4’54”-16’48” | 由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画图,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让全班学生进行投票,调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 通过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画图,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选取典型交流后,让全班学生进行投票,调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
(一)空气在瓶子的哪里?请每位同学用蜡笔画在学习单的图片中。师巡视,选典型,展示同学的学习单,交流每幅图的意思,你的猜想和谁的一样,拿出投票器投票,出示统计,了解全班的猜想情况。 |
利用ezVision视频展台进行全班展示交流并拍照定格,交流展示结束后,拍摄的照片就在Hitesch互动教学系统的同一页面,于是,用书写功能标号后,马上利用IRS即时反馈系统进行投票。投票功能的运用,可以展现每一位同学自己的思考,最后展示全班的统计图,了解不同想法同学所占的比例,孩子们也看到有多少人和自己想法一致。 | |||
16’49”-20’08” | 之后,通过生生互动,达成共识,再让每位同学投票,前后对比,了解学生前概念的转化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 之后,通过生生互动,聚焦符合实际的情况,达成共识:空气能自动充满整个空间。再让每位同学投票,前后对比,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 |
分析哪位同学的猜想才与实际相符,总结:空气占满瓶内空间时,水才进不去。 现在你最赞同谁的想法,再次拿出投票器投票,再次统计,与之前的猜想对比,形成共识:空气能自动充满空间(白板上板书)。拍照后存入剪贴板。 |
再次投票,出示统计图,系统自动会把前后的柱状图放一起,对于孩子的概念转化情况一目了然,为后续教学展开提供依据,也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或教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20’09”-22’36” | 让孩子思考:怎样让红色的液体进去。孩子有多种方法,由于时间有限,多次操作不方便,于是,事先拍摄了一种方法,另外的方法,教师演示,然后让孩子总结,各自给方法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 全班思考讨论:怎样让红色的液体进去。然后,让孩子总结,各自给方法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 (二)怎样才能让红色液体进入瓶中呢?学生基本能想到拔去茶壶口的塞子或者拔去连着漏斗的塞子。一种方法通过播放视频演示,另一种直接实物演示。总结方法的核心是让空气腾出空间,水就能进去了。 | 视频展示其中一种孩子想到的方法,节省多次操作的时间,全班学生通过看视频,形象直观,证实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 ||||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 22’37”-31’08” | 通过之前的学习,孩子已知道,正因为空气能占据空间,红色液体才进不去,而通过观看放慢视频发现开始还是有几滴液体进去的,再次形成认知冲突。于是,通过给篮球充气的活动,形成“压缩”概念,认识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当然也能被扩张。 | 通过看视频的放满镜头,再次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对蓝旗充气活动的思考分析,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 |
播放视频过渡,问:塞子塞住的,瓶子里空气占满的,为什么还是有几滴液体进去了? 这里有个瘪的篮球,请一位力气大点的同学给它充气。为什么篮球鼓起来了?等空气充满篮球的空间后,问:现在还能打进空气吗?让该生继续打气,问:篮球有没有变大?空间大小不变,原先空气已经占满了,居然还能充气进去,怎么回事? 把放剪贴板的内容复制到空白页面,把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板书:空气占满了还能加进去,说明空气能被压缩。如果现在把篮球变大,空气的体积也会变大,自动充满空间,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 |
视频中进行了截去和放慢处理,聚焦到“为什么还是有几滴液体进去了?”这一容易被忽视的现象,进一步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师把上一环节讨论的结果粘贴到新页面,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并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架构。 |
|||
四、实际应用,课堂小结 | 22’37”-38’10” | 通过观看“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把所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 了解空气特点在生活中的用途,最后,由学生互相补充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
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这一特点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观看视频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 |
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入更加直观丰富的生活情境,加深对空气特点的印象和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学生总结过程中,把剪贴板中的板书复制过来,回顾之前所学,再根据学生总结进行补充,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