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所属栏目: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思想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山东省实验中学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思想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山东省实验中学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概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展示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多个具体认识——视频展示
教师从哲学板块的切换和本课课题的解题导入。
二、生活启示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视频中的具体认识来自于哪些具体活动——学生上黑板写结论
三、理论分析
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概括自己所写具体活动的共同点,以学生的视角和思路,逐步抽象得出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形式。——学生分组探究,发言
2、组织学生开展“纸桥设计大赛”——学生动手做实验
3、针对纸桥实验的过程回答一组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并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4、展示“中国桥梁创造世界奇迹”资料,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视频资源
四、课堂小结
五、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讨论实践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作用——讨论回答
●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介绍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多个具体认识。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而人类无疑是宇宙中最耀眼的存在,因为,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勾画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主观世界。此前,同学们的学习生涯,大多在形成认识、获得认识,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携手走进认识论,开启探索真理的历程!
【生活启示】
要认识我们的认识,先要知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视频中的各个具体的认识来自于哪里。
合作探究一:请选择视频中的一个或几个认识,分析其来源。
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论用最简练的语言写到黑板相应位置。
学生上黑板写:
例:架桥、造船技术——古代交通运输、过河过江,现代缓解拥堵
面积和体积公式——数学书——古代人丈量土地、修屋造院
对月亮太阳运动变化的认识——农牧业生产活动
炼铁技术和酿酒技术——冶铁炼丹、酿酒染色等生产活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法律的制定——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
孙子兵法——古代战争
水稻杂交技术——袁隆平水稻种植实验
克隆技术——科学家的克隆实验
……
【理论分析】
针对学生所写的具体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观察思考、总结提炼一下。
合作探究二:作为认识来源的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以学生观点为线索,提炼、引导、对比出相应的知识点。示例:
学生观点 |
教师引导提升得出的结论 |
教师板书 |
活动都是人来进行的 |
活动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算 |
人 |
是对社会关系或自然物进行的活动,比如土地、动物、战争 |
自然和社会,就是客观世界,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不包含在其中 |
客观世界 |
创造了原来没有的东西,比如纯铁、船 |
是一种改造活动,让观念的存在变成了现实的存在了,是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创造性的 |
改造、直接现实性、创造性 |
是按人的愿望来进行 |
人参与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这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
有意识、
主观能动性 |
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比如造船、修桥、克隆羊实验等 |
必须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完成,即使是单个人在做,也不是纯粹孤立的单个人,这就是社会性 |
人们
社会性 |
这些活动的水平古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比如:看月亮和登月 |
受到历史条件限制,这些活动在不同时期达到的水平不同,而且随历史发展也在不断发展,这就是历史性 |
历史性 |
尊重规律来活动 |
过程上要尊重规律,结果上有新的物质结果,主体、对象、工具等要素也具有客观性,可见这些活动具有物质性 |
物质性活动 |
教师总结:这些活动就是实践活动,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的三个特点。
物质性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的
能动性的:是人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
历史性:历史的发展着、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社会性:社会关系中的人进行的。
教师深入引导: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矛盾吗?
引导学生得出:不矛盾,说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客观的桥梁。
教师引导:再观察一下,如果从对象的不同划分,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分成几种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践有三种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PPT呈现完整的知识条目!
过渡: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外,二者还有什么关系呢?下面通过一个动手活动来感受和体会一下。
纸桥设计大赛!
每4人一组,每组分两个纸杯和一张A4纸,按要求搭建
第一轮:快速便捷搭建一座纸桥。
第二轮:纸桥需要较大承重。
本轮在学生搭好后,教师用重物依次进行测试,看看是否达到了设计承重量。
第三轮:桥面需要足够平坦。
第四轮:增加纸桥桥墩距离,还要保留其承重性能。
本轮受条件限制,无法现场搭建,教师提供纸桥照片。
纸桥设计大赛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并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问题:
1、从动手操作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2、如何知道某种设计是否成功? 3、是什么推动了桥梁设计方案的发展进步?
学生分组交流观点后回答,教师通过追问,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结论。
问题1:学生交流在动手搭建中获得的桥梁结构小知识。
教师点拨:大家在动手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得到了一些对桥梁结构的认识。
与学生共同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追问:如果不亲自实践,还能获得认识吗?
学生回答:从课本上学到的,从电视上看来的,听做过的人说的等。
教师点拨: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所以,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途经可以很多,如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等。对比“近山识鸟音、近水识鱼性——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进行区分,现场落实。(PPT展示结论)
问题2:学生回答只需用重物试一下就知道设计是否成功。
教师点拨:可见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教师追问:为何实践能有这种检验功能呢?这与刚才我们讲得实践的什么特征有关?
学生回答: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只有这种一头拉着主观,一头连着客观的实践,才有资格成为检验标准。
教师追问:怎么检验呢?
学生回答:用认识去指导实践,看看结果如何,成功了则说明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教师提供示例说明实践检验的重要性:美国迈阿密短命桥建好5天就倒塌了,是因为所使用的快速建桥技术、工序未经有效检验;而我国桥梁设计专业都有专门的验证环节。(PPT展示结论)
问题3:学生回答是现实的需要推动了桥梁设计的进步。
教师追问:猜一猜我们纸桥大赛的4轮要求与桥梁建设的现实需要有什么关联?
学生思考回答如下:
第一轮:快速便捷搭建一座纸桥。————方便快捷,满足行人需要
第二轮:纸桥需要较大承重。——满足车马等载重需要
第三轮:桥面需要足够平坦。——公路、铁路通行需要
第四轮:增加纸桥桥墩距离,还要保留其承重性能。——大江大河大峡谷、不易建造中部桥墩、或由于航运需要不宜设置过多桥墩的特殊需要。
教师展示:现实桥梁设计的图片,平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跨海大桥等。
教师总结:应实践发展的新的需要,桥梁架设的认识和设计不断发展,可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那么,实践只是会提供新的需要新的课题吗?
教师提供资源: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过程中的海底探测仪、电脑控制仪器、振华30起重船等。
学生回答:实践还提供了新的工具。
教师补充:此外,实践还提升了人的认识能力,变原来的不敢想——想不到——想得到——想得妙!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T展示结论)
补充问题:这再次印证了实践的历史性!正是由于实践在历史的发展着,所以推动了认识的前进。那么认识得到发展就是终点吗?
学生回答:不是。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教师总结:是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只有应用于实践,认识才有价值。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PPT展示结论)
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桥梁设计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设计方案付诸实践,创造世界奇迹的!
播放“中国桥创造世界奇迹”视频。
教师升华:桥梁已经成为中国的又一张靓丽名片和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 标志。中国桥梁正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无穷的活力展现在世人面前,跨越四海,通向未来。除了中国桥、还有中国路、中国车、中国网,我们有资格自豪的呐喊:厉害了,我的国!这些都是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和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共同造就的辉煌!
【课堂小结】略
【学以致用】中共十九大于2017年10月胜利召开,本次大会的最大理论贡献是就是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请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分析实践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略
教师结语: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助力伟大实践,相信,源于建设实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带领我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后反思
本堂课通过一层层深入的实验活动、探究活动,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对学生资源进行对比提炼、组织学生开展“纸桥设计大赛”,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过程对自己的哲学启示。 课堂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对重点知识的挖掘和理解,通过“厉害了、我的国!”十九大精神等事例贯通,得到了情感的升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实验结束后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对话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一步步追问,师生互动。此处比较照顾面,而没有更多的让个体学生起立回答,应加强一下。也可通过生生对话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效果会更理想。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思想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山东省实验中学”,所属分类为“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思想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山东省实验中学”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