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记念刘和珍君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7记念刘和珍君》天津市滨海新区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7记念刘和珍君》天津市滨海新区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刘和珍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爱国学生遇害的悲愤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和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经过初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社戏》等文章的学习,学生对作者鲁迅先生已然不再陌生,但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语言上有一些艰涩的地方,而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有着深刻幽邃的思想,这些对于才开始高中学习不到两个月的高一的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和写作特色。
教学流程: 一、预习检测 1、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 ,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 》《 》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 ”、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背景资料 ①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②“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③刘和珍其人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3、积累字词
①、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你在本文还积累了哪些新字词?补充在下面吧! 寥落 桀骜 屠戮 喋血 洗涤 浸渍 菲薄 租赁 踌躇 黯然 噩耗 尸骸 虐杀 攒射 辗转 呻吟 不惮 和蔼 陨身不恤 长歌当哭 广有羽翼 ②、解释下列词语
寥落: 长歌当哭: 桀骜: 菲薄: 深味: 喋血: 殒身不恤:
二、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1)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2)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由来的是第 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 第 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 部分。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文记叙了和刘和珍相关的哪些事迹,表现其怎样的品格?
人物形象 事迹、品格(手法)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侧面描写 追求进步、真理 ⑵毅然预定了全年《莽原》; 典型事例 坚定追求进步、真理 ⑶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典型事例 勇毅 嫉恶如仇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神态 善良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神态 责任感
⑹“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壮烈牺牲。 详略得当 神态动作 爱国 四、写法探究
详细记叙刘和珍牺牲的经过,有何作用?
1、记述刘和珍等人欣然前往请愿,互相救助、遭人虐杀的经过,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与杀人者的凶残和庸人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 3、表达作者悲愤之情;
4、使“暴徒”“受人利用”等流言不攻自破; 5、为下文议论惨案意义铺垫。 五、理解情感
1、作者对爱国青年的情感是怎样的? 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有何看法?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3、作者对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4、作者对所谓“庸人”态度如何? 六、拓展延伸
学习这篇文章对当代青年有何现实意义? 七、布置作业
请观看下发的微课《颁奖词的写作》,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1926年篇”组委会的名义,为刘和珍撰写一份颁奖词。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