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师说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师说》榆中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师说》榆中县第一中学
《师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领悟。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对老师的尊敬。然而,在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针对这种情况,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美文。
【出示课题并板书】 (幻灯1)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幻灯2)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这节课,我们着重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线索。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提问:你觉得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对照检查预习时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由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引出对“说”这种文体的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文中有没有信息?(幻灯3) 明确:李蟠。“作《师说》以贻之。”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段,筛选信息完成答案)
【问题二】韩愈写作此文的时候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国子监是唐代的最高学府,身为最高学府的老师,学生应该很多。他为什么单单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为他写下这篇流芳千古的佳作呢?理由是什么?(幻灯3)
明确:(1)李蟠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介绍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幻灯4)
(2)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3)能行古道...
。 教师点拨:向当时的文坛领袖(大文豪)韩愈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显然,这不是韩愈写作此文的根本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李蟠是“古文运动”的忠实践行者,他还“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所以韩愈要为他写文章。(幻灯5)
【问题三】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原因之一是他“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1)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不再,世风浮躁,佛老盛行。韩愈想复兴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幻灯6) (3)“不从师”的结果好不好呢?(不好)那自然就从反面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作者崇尚的“古道”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点拨:此段表达了韩愈对“耻学于师”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一开始就用了饱含感情的词语“嗟乎!”(揣摩用什么样的感情——不满、痛心,请学生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连用三个感叹号)“呜呼!”(悲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师范读,生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同学读)
但是,韩愈决不仅仅是悲叹,在当时人们“耻学于师”,也没人愿意给别人当老师的情况下,他却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傲立于天地之间。请看柳宗元对他的描述(幻灯7)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之后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齐诵第二段)
【问题四】“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 分三层:
(1)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为什么“必有师”?
4
引出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既然“必有师”,那么古人是如何选择老师的呢?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师点拨: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我的老师。(结合学生与自己举例)
(齐诵第一段)
【问题五】古人的择师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下面,我们来看看被推崇到极高地位的儒家先圣孔子有老师吗?他是如何选择老师的?
(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明确:圣人无常师。
从行和言两方面举例论证,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齐诵第三段) (延伸小结)
古人的从师之道是“必有师”且“无常师”,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让学生举例)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
【问题六】李蟠能行古道,又不从流俗,作者赞扬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既针砭时弊,又倡导从师。 五.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你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它是写给李蟠一个人的吗?
明确:(1)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时人)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2)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犯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呢?
六.结束语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让我和你们一起反
5
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七.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归纳“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幻灯8)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