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统编教材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下册第七单元《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山东垦利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统编教材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下册第七单元《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教学设计
第 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1)列宁主义的形成;(2)十月革命的胜利;(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
践。新课标的要求是: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结合
新课标和教材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将“列宁主义的形成”放在俄国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的影响中讲
解。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实践。在此逻辑下,“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故将此部分的内容纳入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结合列宁主义形成的过程,分
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通过二月革命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事件
识记十月革命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
策和斯大林时期的体制内容和影响,探究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
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并分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的进步性。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世界史的学习,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俄国(苏联)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有一定的认识,比较熟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的主
要内容,也能够辩证地认识苏联模式产生的影响及问题。在学习本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清单”探
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这一部分历史可能遇到的困惑是无法理解列宁、斯大林
等苏联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及发展与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立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对十月革
命历史意义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因此,教师要精选史料,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认识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探索,通过史家的精彩论述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
俄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难点:理解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历史意义
【概念解释】何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 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
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 30至 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
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
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讲授新课】
1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视频导入新课
一、新理论——列宁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材料一“从 1880年起,俄罗斯正式踏上了发展工业的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车道。1891年至 1900
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 8.5%,而同期德国为 4.9%,美国为 3.3%,英国为 2.4%,法国为
1.6%。”
—肖德甫《世纪悲歌》
材料二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
口占全国人口的 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 1/11,德国的 1/8,英国的
1/5,法国的 1/4。
①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根本
原因
材料三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
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
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 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②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列宁流放期满,12月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
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③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④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⑤工人阶级不断壮大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
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2.主要内容: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历史意义:
①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
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二、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壮大
组织基础:布尔斯维克党
思想基础:列宁主义诞生
“为了在这一帝国主义战争中取胜,沙皇政权倾其国力投入战争,强征 1500万名劳动力入伍参战,几乎占
全俄男劳动力的 1/2;大片土地荒芜,工厂倒闭;国债从 1913年的 88亿卢布激增到 1917年的 500亿卢
布。” 外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
插入 ①二月革命:
2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通常说二月革命后俄国是两个政权并存。实际上更本质的特点应该是无政府主义泛滥。在推翻了
君主专制制度后,苏维埃与杜马临时委员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临时政府只是一个在立宪会议召开之前临
时管理国家的机构,它无权解决当时国家面临的任何重大问题,也不能建立任何常设的管理制度。二月革
命后的俄国,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二月革命的胜利和沙皇制度的终结,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沙皇专制制度的覆灭,为俄国
社会的发展清除了一个巨大障碍。短短 8 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但是,俄国革命并没
有到此结束。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多种力量并存对峙的政治局面俄国社会仿佛处在十字路口,面临
着新的抉择和较量。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②《四月提纲》:(1917年 4月 17日)
1917年 4月,列宁回到俄国,冷静分析了俄国形势,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制
订策略。这里有个小插曲:二月革命发生时,列宁正在瑞士流亡。德国政府为了搅乱俄国,消除东方战线
的压力,就派人联系列宁,表示愿意为其回国提供方便。列宁为了回国领导革命,则接受了德国的帮助。4
月 12日,列宁一帮人乘坐德军的专列回到俄国。
《四月提纲》提出当前应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
贫苦农民阶级手中,“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新建的国家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必须推
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一文件成为对十月革命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
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革命向何处去,布尔什维克党
应采取什么路线、方针和策略,这关系到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
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七月事件:(1917年 7月 16日)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 7月 1
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7日,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 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
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下午 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
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 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
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控制的苏维埃成为附庸。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材料 1: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
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十月革命政治背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世界意义:
材料:十月革命使占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摆脱被奴役剥削的地位,成为国家的主人,同时加速了
苏联的现代化进程,在短期内使俄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向实现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吴恩远《再论十月革命开辟的人类历史新纪元》
对俄国①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②开启了俄国工业强国进程.
材料:列宁在准备和实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从来不把它作为单独一国的事情,而是把它看作世界
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的第一次变
成了现实,也使得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道路模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成功范例。
3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
对社会主义运动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材料: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
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
对世界格局④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从此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
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
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⑤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 1: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 即绝对禁止任何私人的粮食贸易,必须把 全部余粮按照固定价格交
售给国家,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
材料 2:……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
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
四十一卷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材料 3 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
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 2月 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
农民。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为了应对危机,实行固定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上发展,租让制形式引进外国资本。
苏联成立:1922年 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合作探究】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②革命道路: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阶段: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
④理论角度: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实现的学说; ⑤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第二阶段是社会
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三、新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追寻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1918年夏,国内战争开始后,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城市粮食严重缺乏)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马克思的公有制学说)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马克思的计划经济学说、批评资本主义)
以上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
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义务劳动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
4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 1914
年至 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 10%,粮食产量从 1916年的 7400万吨下降到 1919
年的 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 1920年和 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他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评价: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在当时严峻的经济困境和战争压力面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为了克
服当时的经济困境和内战威胁的应急措施,也有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教条化理解,即将它作
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完成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施路径的考虑。由于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的激进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导致农民与城市工人的关系紧张。
——摘编自刘诚《论十月革命后苏俄多党合作实践的终结——基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视角》
【特别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
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1)时间:1921年 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
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苏联成立:1922年 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背景: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仍然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为了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
化大生产; ②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造成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克
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
是对革命成果的威胁。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把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连接工农联盟的纽带,否定新经济政策。把尽可能的提供商品粮作
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应尽义务。
(2)方式: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 1937年基本实现“工
业化”。
①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核心目标,1925年开始。
实施三个五年计划: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九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苏联建成 1500
多个大企业。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总产值
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与此同时西方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
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
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化开始。由于轻工业化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
资金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化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
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
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
5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
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
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
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知识拓展】第聂伯河水电站:工业化的象征
第聂伯河水电站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下游,靠近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1927年至 1939年建设,由美国工程师援助建设。其电力直接供应新建的扎波罗热钢铁联合企业。该电站
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1933年蓄水,面积 410平方公里,库容 33亿立方米。平均深 8.2米,水
位变幅 2.9米。水库改善了第聂伯河通航条件,使基辅以下可通航。尚有城市供水、灌溉、渔业之利。
②农业全盘集体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1930年左右开始——满足了工业化需要,但损
害了农民的利益。
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消灭城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形成计划经济所要求的单一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在五年计划实施前已经基本完成,商业领域的“耐普曼”在 1928
年前后的政策变动中也已受到很大抑制,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掀起了一
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这种自上而下追求高速度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它的主观随意性和强制性,完全违反了
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在农民普遍抵制的情况下,大量采用了强迫手段乃至暴力手段,而“阶级斗争尖锐
化”的理论和“消灭富农”的口号又给这种强制性提供了政治依据。虽然从理论上说,斗争的主要对象是
富农,但实际上作为农村主体的中农的利益也受到严重侵犯,在全盘集体化高潮中,强制的集体化严重挫
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积累财产的热情。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 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 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
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
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国家制定的指令性计划之下;
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调节和商品货币关系;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把工业、商业、银行业、运输业
等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积极发展准国有化的集体农庄,消灭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实行高积
累高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建立准军事型经济,并以此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摘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强制手段和“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场运动的结果使苏联
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斯大林所设计的国家统制型经济。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
根的稳定机制,以农民的“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要也得到了保证,但是,这场强迫改造农民的
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规律,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留下了难以治愈
的后遗症。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3)评价:
6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消极作用:农、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受
挫,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体制日益僵化。ꢀ
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大国,苏联在 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作为一次
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它的经验和教训,都将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
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的现代化进程非常缓慢,但是十月革命后呢?
苏俄的成就举世皆知:它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三百年来一统天下的巨大危机;它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
用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把一个愚昧、落后、腐朽的三流国家改造成了一个超级大国;它在抵抗并粉碎
纳粹德国的世界性大战中居功厥伟;它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大国崛起》 解说词
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
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 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
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
(1)任何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①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要推动轻重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④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⑤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小结:
十月革命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壮大
组织基础:布尔斯维克党
思想基础:列宁主义诞生
外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对俄国
革命成功
历史意义
对社会主义运动
对世界格局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义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7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追随理想:战时共产主义 回归实际:新经济政策
最终确立:斯大林模式
8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统编教材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下册第七单元《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山东垦利”,所属分类为“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统编教材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下册第七单元《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山东垦利”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