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光合作用的发现
所属栏目:初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生物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说起》四川省成都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生物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说起》四川省成都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说起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是初中生物学的经典科学史教学素材,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对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教材上只对光合作用发现史上的几个重要环节做了陈述性的说明,学生从教材上只能获取现象和结果,而要培养探究和思维能力,还需要关注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和设计实验,学习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基于教材内容,搜索网络、图书等资源进行了内容整合,补充完善光合作用的相关发现,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现科学家的活动,力求把科学家的所思所想清楚呈现,再以发现史为材料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一、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对本节内容提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以及“培养科学精神”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再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学生阐述光合作用发现历程,概述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精神,阐述设置对照的方法;(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享光合作用的新发现,感悟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同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成果。(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内容以及设计实验探究
2.教学难点: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问题驱动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辩证探究式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 课前自主学习策略 | 课前检测 | 课前设计说明 |
任务一:阅读教材66-68页,用红笔勾画出光合作用发现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 通过勾画确定学生是否进行了预习,并明确发现史的重点内容。 | 学生互查是否勾画,以及勾画的准确性。 | 科学进步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习科学史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而这些单从教材内容难以得到。因此,课前以三个任务,从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到撰写剧本,由易到难,逐渐深入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体会科学精神。 |
任务二:网络搜索关键词,查阅资料,补充完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 学生提取关键词提高信息查找能力,体会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 | 小组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 |
任务三:同学们角色扮演,就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编写剧本以供表演使用。 | 剧本撰写,既可以进一步内化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又可以通过短片记录下来,便于传播和保存。 | 教师就剧本上交情况、剧本真实性、情节丰富度等评价剧本。 |
原设计思路 | 课前反馈学情分析 | 调整策略 | |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及其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及科学精神。 |
1.勾画准确,导学案填写较完整,但多数剧本情节不够流畅。这反映出学生能从书上得到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重要事件及结论,但对探究过程理解不够。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装置多,学生对为什么设置这些装置的理解有难度。 |
基于课前学习反馈,将难点聚焦在了科学家实验的对照设计中。因此,教师调整了以下策略:1.情景剧再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将科学家的所思所想重现;2.讨论,表格梳理探究中的难点,即设置对照和控制变量;3.在实施探究设计时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活动一:“再现光合作用发现史”情景剧导入。 |
|
学生角色扮演。 思考1:同学记录并思考、填写科学家的探究一般有哪些过程? |
将生物科学史以生动有趣的情景剧形式再现出来,将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可视化。通过导学案记录和梳理相关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达成“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及过程”这一科学探究的初级水平。通过思考1找出科学探究的7个步骤。 |
活动二: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
|
1.分析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贡献,体会科学是不断进步的。 2.思考2:科学家成功关键? 3.思考3:科学家们的实验中的对照设计? 学生小组讨论。 |
进一步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认同设置对照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相关科学家的对照设计,进一步明确如何设置对照,控制单一变量,从而解决设计探究的一大难题。 |
活动三:模仿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素 |
|
思考4:观看《光合作用》微课,思考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 思考5:结合光合作用的内容和自身生活经验、常识,模仿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思考如何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
微课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将不可见的植物生命活动形象化。 结合“对照实验”和单一变量的原则,给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提出问题并设计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 |
总结 | 呼吁学生关注科学史。 | 学生感悟。 | 情感升华,激发社会责任感。 |
序号 | 时间 | 人物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设计实验) |
结果 | 结论 | ||||||||||
1 | 公元前3世纪 | 亚里士多德 | 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来自哪里? | 观察 | 植物长在土里 | |||||||||||
2 | 17世纪上半叶 | 海尔蒙特 | 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吗? | 5年,只给植物浇水。 |
柳树增重 土壤减少 |
|
||||||||||
3 | 1771年 | 普利斯特利 | 植物能净化空气吗? |
1. 2. 3. |
1.蜡烛 小老鼠 2.蜡烛 植物 3.植物 小老鼠 蜡烛 |
|
||||||||||
4 | 1779年 | 英格豪斯 |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
1.多次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设置两组实验: 有光 无光 |
有光蜡烛 无光蜡烛 |
|
||||||||||
5 | 1779年后 | 拉瓦锡 | 植物产生的能净化空气的气体是 | |||||||||||||
6 | 1782年 | 瑟讷比埃 | 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 | |||||||||||||
7 | 1804年 | 索绪尔 | 绿色植物在光下要消耗 | |||||||||||||
8 | 1864年 | 萨克斯 | 植物在光下除了产生氧气,还产生了什么? |
1.暗处理; 2.同一叶片,一半 ,一半 ; 3.光照一段时间,碘蒸汽熏蒸。 |
遮光处 照光处 |
|
||||||||||
9 | 1897年 | 科学家们首次将绿色植物的这些生理活动命名为“ ”。 |
人物 | 变量 | 对照设计 | |
对照组 | 实验组 | ||
海尔蒙特 | |||
普利斯特利 | |||
英格豪斯 | |||
萨克斯 |
步骤 | 探究题目: | |||
1.提出问题: | ||||
2.收集信息: | ||||
3.作出假设: | ||||
4.设计方案: (可绘图说明) |
选材 | 植物( ) |
对照组 ( ) |
实验组 ( ) |
其它材料或试剂 | ||||
方案 |
1. 2. 3. 4. (……) |
|||
预测现象 | ||||
5.实施实验: | (本节课暂不做课堂实验) | |||
6.分析现象: | ||||
7.得出结论: |
小组号: | 探究题目: | |
1.提出问题: | ||
2.收集信息: | ||
3.作出假设: | ||
4.设计方案: (可绘图说明) |
||
5.实施实验: | (本节课暂不做课堂实验) | |
6.分析现象: (预测) |
实验组 | 对照组 |
7.得出结论: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