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巴鲁瓦
所属栏目:小学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苏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巴鲁瓦-南京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苏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巴鲁瓦-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
巴 鲁 瓦
(苏少版六下第一单元) 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动感的情绪流畅的用非洲土著语言演唱歌曲《巴鲁瓦》 2、通过口风琴辅助歌曲教学,感受非洲音乐简短短小的旋律和美妙的和声效果
3、了解非洲传统乐器,并能尝试着用木琴、沙锤、卡巴萨等与现代乐器口风琴相融合,载歌载舞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非洲音乐古朴短小自然的旋律特点和丰富的传统乐器 2、歌曲3、4乐句的不规则换气 3、口风琴扩指的运用
教具准备:钢琴、口风琴、高中低音木琴、卡巴撒、卡林巴、沙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奏《吹号》 组织教学
1、师生交流:今天咱们进教室跟往常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老师用非洲鼓伴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用口风琴演奏“吹号”进教室,听到老师的歌声响起,学生原地声势律动)
2、学说非洲土著语:FUNGA ALAFIA ACHI ACHI(欢迎您到非洲来) 师:听清唱了什么吗?那你们猜一猜今天咱们学习的内容和什么有关?(非洲音乐)
3、师生交流对非洲的了解
【设计意图】课堂中利用形、声、色、光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实现了学生视听感官的有机结合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其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音乐所要传递的信息和美感,也有效的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二、巧借乐器 辅助教学
1、教师范唱歌曲。第一遍唱歌谱、第二遍唱歌词。 思考:旋律是否熟悉?歌词内容有什么?
2、交流:旋律是之前我们学过的口风琴练习曲的旋律。这是一首非洲歌曲,也是练习口风琴的良好素材。
3、完整视唱歌谱 4、分句演奏歌曲
5、解决吹奏难点,第3乐句和第4乐句的衔接。 6、完整演奏乐曲。第3乐句请一个同学领奏。
7.感受非洲音乐多声部的特点:将四个乐句进行两两组合,用口风琴进行合奏,聆听和声效果。
8.分声部用口风琴进行卡农练习 三、多元互动 学唱歌曲 1、回忆所唱内容 2、加入歌词默唱
3、出声跟钢琴演唱,解决咬字吐字难点。 4、一半同学演奏、一半同学演唱。
5、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跟咱们的中国民歌相比。
这首歌曲也代表了非洲音乐的普遍特点:非洲音乐的音域较窄,乐句比较短小,常作反复,很少听到悠长的旋律线和丰富的装饰音和各种变奏。经常可以看到两声部或多声部结构的歌曲和器乐曲,即便从谱面上看是单声部的歌曲,但是非洲人们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时候也会自然的采用一领众和或者分声部等形式加以表现。
6、范听歌曲:录音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合作演唱的。 7、轮唱歌曲
四、拓展欣赏 非洲乐器
师:非洲人民在日常歌舞时的伴奏乐器有哪些呢?有钢琴吗?下面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非洲的传统乐器
1、欣赏南非世界杯视频
2、介绍马林巴:(说着说着有苹果手机的声音)
师:在这段视频之前你们见过马林巴吗?听过它的声音吗?(王谦手机声音)谁的手机声?你猜这个老师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手机?苹果!演奏这段旋律的乐器就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最钟情的乐器——马林巴!马林巴诞生于远古的非洲,圆润绵长的迷人音色和宽广的音域,使它不仅成为古印第安部落祈福的主要演奏乐器,更是现代音乐会的打击乐之王。也被称之为非洲木琴。
3、介绍非洲鼓,最有名的非洲鼓是金贝鼓。他的名字来源的俗语在巴马纳语中正是:“将所有的人召集在一起“,强调大家的共同参与。
4、卡林巴:卡林巴又被称为拇指钢琴,在不同的非洲国家,拇指钢琴有不同的名字,例如 Kalimba “卡林巴” 是肯尼亚对这乐器的称谓。拇指钢琴是3000多年前,利用竹子,树等材料制作并演奏的,从1000多年前开始使用金属条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 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必将引发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树立国际视野观与全球意识,去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五、琴歌合鸣 再现歌曲
师:传统非洲乐器与现代乐器和艺术表现手段的融合,真正体现音乐无国界。 第一段:口风琴齐奏、非洲鼓伴奏。第二段部分口风琴伴奏,其余同学演唱,乐器伴奏。
总结:感谢同学们今天的精彩表现,世界各地更多精彩的音乐传奇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上让我们再去一一寻觅。
【设计意图】2011 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多感官联觉,不仅能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和谐,更在于它能打开儿童体验音乐的通道,拓展表现音乐的广阔领域。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