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主题一——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的教学内容,主题一作为雕塑单元的开端,是整个单元“说明书式的”主题,为接下来的主题二和主题三做好了铺垫工作。本堂课侧重于对雕塑的概念、基本知识、材质、功能意义这几方面的阐述,让学生了解雕塑、认识雕塑,尝试结合课本及课外相关内容鉴赏雕塑,形成对雕塑的独特审美。
本主题从“为什么说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雕塑如何借用材质凸显其艺术特征”“雕塑除了观赏,还有哪些功能与意义”这三个部分由表及里的对雕塑艺术进行阐释,将雕塑的相关知识层层递进,逐渐加强学生对雕塑的认知。此课在大方向上也遵循书本的逻辑框架,除了穿插介绍课本上的雕塑作品外,也展示生活中的雕塑图片以及展示雕塑实物,以视觉和触觉的结合放大学生对空间中的实体艺术——雕塑这一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雕塑的兴趣。 |
2.课时学情分析: 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美术学习,对美术课抱有兴趣,自我意识较强,会充分的利用网络以及课外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课堂上,学生对美术知识充满好奇心,上课积极活跃,与教师有很好的互动。
在教学中以“视”为主,让学生看图片、看视频、看实物。学生一直接触的美术作品大多为绘画作品,对雕塑艺术知之甚少。本课会结合实物从身边的雕塑作品出发,拉近学生与雕塑艺术的距离,让学生了解雕塑、感悟雕塑。 |
3.课时学习重点: 了解雕塑的概念及艺术特点,学会用雕塑艺术术语分析雕塑作品。 |
4.课时学习难点: 通过对造型手法和材质的理解,体会艺术家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对雕塑作品内在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思考。 |
5.课时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知识与技能: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认识雕塑与绘画在空间上的差异,能够感知运用不同造型手法和材质的雕塑作品在主题和视觉效果中产生的作用,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意义。
过程与方法:借助雕塑案例,传授雕塑的相关知识,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行思考,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与主动分析雕塑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赏析,感知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梳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对中国传统艺术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以包容的态度欣赏西方艺术文明,感受中西方雕塑的魅力。 |
6.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情境
导入 |
展示华夏银行标志,提问学生是否知晓图案的来源,提示学生可从美术书中找到。
展示玉龙雕塑(仿品),让学生看到并触摸雕塑,并引出课题: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
直观的感受雕塑、触摸雕塑,体会雕塑在空间中存在的真实性。
|
对雕塑有初步认知,将课本与实物结合,拉近雕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对雕塑的兴趣。 |
|
环节一:为什么说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
播放雕塑动态图片,引出雕塑的概念。
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为雕刻,通过雕、刻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呈减法。塑为塑造,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
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雕塑?展示城市中的雕塑作品,引出雕塑存在的价值。

雕塑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灿烂的文化、城市的历史,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集中彰显了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其碑上的浮雕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座高峰。

展示碑身中的浮雕以及其创作者的绘画作品,将雕塑与绘画作对比,引出雕塑的特点。
雕塑是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变的艺术形式,较于平面化的绘画作品,雕塑是在空间中可触摸的真实存在,具有体量感且可永久保存。
对比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浮雕在立体性的呈现上有哪些不同?
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圆雕作品,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碑身的浮雕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一般附属在另一平面上,介于绘画与圆雕之间,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
小结:雕塑的雕刻形式有圆雕、浮雕、透雕(比较独特的类型,是一种镂空空间形式,常用于一些小型的工艺品上)。
环节二:雕塑如何借用材质凸显其艺术特征
-
拿出材质不同的雕塑摆件,让学生猜测其材质讲述材质带给自己的视觉效果,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从第三单元主题一中寻找案例,按照教师举例的样式,从材质名称、作品名称、表现形式、内容题材、视觉效果——色彩、规模、特征、造型几个方面讨论并分析此材质在呈现作品主题与视觉效果中的作用。
学生3分钟时间讨论,在图片旁作文字注解,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
介绍主题一中雕塑作品的材质。(结合课本雕塑作品)

玉雕:玉石的质地很坚硬,雕刀刻不进去,而是采取琢磨的方法,即在制作时,用各种形状的钻头、金钢砂和水,根据作品形状把多余部分琢磨掉。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长的时间。

铜雕:铜材质的质感、可塑性、规格的不限性、色彩肌理丰富性等原因很适宜做雕塑。

陶瓷雕塑:以“塑”为主,便于造型和着色。陶瓷雕塑历史悠久,约始自秦、汉,盛于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等。按制品可分素雕和彩雕两种,包括陈列美术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其特色为:雄健、豪放、凝重。

石雕:使用最早的材料,质地坚实,具有纹理。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

综合材料雕塑:直接利用两种或多种材料制作而成,可以利用生活常见的人造材料、天然材料、现成品材料,属于现代雕塑。
-
除书中提到的材质外,你还知道哪些雕塑类型?
学生回答,教师图片展示其他不同材质的雕塑作品并解说。

教师展示牙雕、叶雕、纸雕、冰雕、漆雕等图片。
播放漆雕完整的设计到呈现的过程,让学生对雕塑完整的制作过程有了解。同时引发思考,雕塑除了观赏外还有哪些功能与意义?
环节三:雕塑除了观赏,还有哪些功能与意义
-
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就某一个雕塑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
教师评价并小结:雕塑大致可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陈列性雕塑。

教师展示雕塑图片,让学生根据功能分类总结其特点。
纪念性雕塑:以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为主题,也可以是某种共同观念的表征,用于纪念重要的人和重大历史事件。这类雕塑一般体量硕大,多安置在户外。
主题性雕塑:主要用于对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与所要说明的环境有机结合,并点主题,甚至升华主题。主题性雕塑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
装饰性雕塑:是城市雕塑中数量比较大的一个类型。这一类雕塑比较轻松、欢快,带给人美的享受,因而也被称为雕塑小品。小到一个生活用具,大到街头雕塑,它所表现的内容极广,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陈列性雕塑:又称架上雕塑,尺寸一般不大,也有室内、室外之分。但它是以雕塑为主体,充分表现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风格和个性,甚至是某种新理论、新想法的试验品。它的形式手法更加让人眼花缭乱,内容题材更为广泛,材质应用也更为多样。 |
了解雕塑基本概念,思考身边的雕塑作品,思考雕塑与绘画的关系,对雕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观看图片,对比雕塑作品在视觉效果上的不同,加深对雕刻形式的理解。
小组讨论雕塑有哪些材质,对书中雕塑的材质进行寻找与分析,在熟悉课本中雕塑作品的同时结合教师的总结,了解材质在呈现作品主题和视觉效果中的作用,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
发散学生思维,对雕塑的材质进行分享。
学生观看视频,以“一”推“多”,思考不同材质的雕刻方式。
学生思考讨论雕塑除了观赏,还有存在哪些功能?可举例说明。
|
让学生体会雕塑艺术在空间中的价值以及传达的情感。
对比不同雕刻形式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延展练习巩固学生对雕刻形式的理解。
在对书中雕塑的分析和寻找其他材质的雕塑作品中提高学生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通过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以视频形式直观的展示雕塑从无到有、从开始到结束。
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存在即价值”理解雕塑在空间中存在的意义,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判断。
|
评价总结
|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雕塑艺术以及雕塑的类型、表现形式、材质、功能等,对雕塑的基本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欣赏了古今中外很多精美的雕塑作品。雕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自然和人形成磁场,相互影响。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我们身边的雕塑艺术,体会艺术家创作雕塑时所要传达的情感,从“无声”的雕塑中感受其蕴含的“千言万语”,从“冰冷”的雕塑中感知其传达的“温度”。
|
学生聆听并思考,沉浸在分享状态中。 |
感受雕塑的魅力,思考雕塑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对雕塑艺术的理解,认同雕塑的价值。 |
课时教学过程 |
|
7.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1.概念:雕、刻、塑
2.雕刻形式:圆雕、浮雕、透雕
3.材质:石、木、金属等
4.功能分类: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陈列性雕塑、装饰性雕塑 |
8.课时作业设计:寻找感兴趣的雕塑作品,结合资料对雕塑分析与解读,以“如果雕塑会说话”为主题为雕塑配上文字,体会雕塑传达的情感。 |
9.评价
过程性评价方案
主题一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中作品赏析 |
材质名称 |
作品名称
(位于书多少页) |
表现形式 |
内容题材
创作意图 |
视觉效果
色彩、规模
特征、造型 |
|
|
|
|
|
结果性评价方案
作业类型 |
作业内容 |
分值 |
填空题 |
-
雕塑是 、 、 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
雕塑承载着 、 、 。
-
雕塑的功能分类有 性雕塑、 性雕塑、 性雕塑。
-
雕塑的雕刻形式有 、 、 。
|
36分 |
举例题 |
举例出你所知道的雕塑材质(例:石雕)
|
14分 |
选择题 |
1.英国现代著名的雕塑家是
A.亨利·摩尔 B.马约尔 C.布尔德尔 D.马里尼
2.以下哪个作品是铜雕
A.雄鸡 B.面具 C.伏虎 D.侍女立像 |
20分 |
拓展题 |
寻找感兴趣的雕塑作品,结合资料对雕塑分析与解读,感受“无声”的雕塑中蕴含的“千言万语”,为雕塑配上“语言”。 |
30分 |
|
10.附: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
课题 |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
学习任务 |
总结雕塑的基本概念;分析圆雕、浮雕、透雕之间的差异;体会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 |
雕塑的基本概念 |
|
分析雕塑的雕刻形式——圆雕、浮雕、透雕三者的区别 |
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碑身浮雕为例
|
体会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 |
至少分析两种不同的材质
|
11.课时教学反思(实施后填写):
课前:雕塑是学生较为生疏的艺术形式,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走进雕塑的大门,会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的眼界,也展示雕塑实物让学生对“实体的”雕塑有直观的感受,拉近学生与雕塑艺术的距离。在实物选择上,用不同材质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对雕塑产生兴趣。
在上课之前,利用网络、教学参考书、雕塑类书籍等,结合课本提供的雕塑作品对雕塑知识进行补充,多方搜集有用的资料内化成自己对雕塑的解释,用较为通俗的话语向学生传递雕塑知识。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回答有个前期的预判,让课堂进行的顺利。
课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情境导入时配合实物直观具象的加深学生对雕塑的认识,是丰富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在环节转换时通常运用问题提问的方式把主动权抛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用他们独到的思想和见解,敢于发言、敢于分享,形成交流的良好氛围,教师在其中点拨和引导,对于学生的回答的适时的予以鼓励,给学生信心,发挥好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小组讨论环节也至关重要,教师合理的安排小组,小组成员选择感兴趣的雕塑作品,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步骤共同鉴赏一副雕塑作品。学生自由发挥,在思想的碰撞中对作品形成较为客观的评价,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的环节,教师要把控好讨论的时间,可环绕教室了解学生们讨论的进度,在学生存在疑问时能及时的予以指导。
最后,教师应对整堂课进行回顾和总结,再次梳理教学脉络巩固学生知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有一定的规定,制定统一的评选标准,避免五花八门的作业形式。
课后:教师应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的反馈,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掌握程度。美术需要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方式,教会学生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提取和总结有用信息,让他们对雕塑作品有较为客观的审美判断。通过课上表现和课后的作业,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提高他们对雕塑的兴趣以及自主了解雕塑作品的能力,为接下来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