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2.3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北京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2.3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2.3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学段
高中 第一学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领域 自然科学
选题来源
书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是我针对韩磊老师组织的课题《高中试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一节市级研究课,以经典试题为教学资源开展的一节全新的教学,通过上课我感觉《高中试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个课题的研究非常有时效性。
本课是高一新生的新授课,是2.3节《常见天气系统》的第二个课时,着重分析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天气,对高一新生来说,原理比较抽象,而且俯视图、侧视图、平面图等多角度空间识图难度很大,思维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学中授课的逻辑顺序一定要清晰,并且要使用图像教学,学生的动态思维即思考天气的变化很难到位,尤其是锋面部分教学,过境前后不知什么气团控制,导致不会分析天气变化。
从以往的教学反馈来看,这个知识点学生得分率很低也是问题也比较大的一个考点。光讲理论知识不行,因为实际天气图中等压线是不规则的,但讲授时等压线都是规则的圆圈,风向也是很好画的,实际图中风向不好把握,再有锋面侧视图学生会画了,但一转到地面图中又不知如何应用,总之理论到实际还要费很多时间,教学时间紧张,教师累,学生学得也不轻松。所以这次教学我改变了以往理论和实际脱节的教学,必须通过经典习题让学生看清天气的变化和等压线的密切关系,选用了2010年北京卷高考题选择题第7题为案例背景,这道高考题设计具体的区域,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都融在其中,突出动态变化,改编后会是非常好的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资源。
我以一开始就在实际图中认读、分析,学生慢慢熟悉了实际图的状态,进入了情境,然后分析特点也在真实案例中进行。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升了同学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所学战术应用于战场,非常切合学生实际认知过程,解决了课时紧张的客观现实和找到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教学效果也会高效。单图分析后又对比两幅不同时间的气压分布图,分析各种天气变化及原因,训练学生判读天气系统、用原理分析天气现象及变化的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之本节课有三点特点,一是提高了老师和同学的问题意识,通过课堂追问训练了同学的探究
能力,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贯穿整堂课的;二是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讲练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知识掌握到位,正确率高;三是增强了同学学习地理的热情,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增强了同学的自信,在高一学习地理的前期很快适应,而不是惧怕地理,对学好地理作用非常大。
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习资源和教学效果的反馈。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践法的教育理论构架是“在做中学”,是学生透过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发现、理解、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引导者。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若干活动,给学生一些事去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为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一新生的新授课,分析锋面、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天气系统的特点(Ⅱ)部分:对高一新生来说,原理比较抽象,而且俯视图、侧视图、平面图等多角度空间识图难度很大,思维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另外天气的成因描述缺乏逻辑顺序,因此教学中授课的逻辑顺序一定要清晰,并且要使用图像教学,比如气压高低(平面图)---判断中心气流升降(俯视图)---分析水汽是否容易凝结---确定阴晴;锋面---冷暖气团运动方向(侧视图)---确定冷锋还是暖锋---过境前后控制该地的气团性质---判读天气;
判读简易天气图(Ⅰ)部分:就是对等压线图的判读,按照初中的等高线知识,读出等压线图中的高压和低压,根据等压线疏密判读风力的大小。但学生的动态思维即思考天气的变化很难到位,尤其是锋面部分教学,过境前后不知什么气团控制,导致不会分析天气变化;
说明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Ⅱ)部分:也是判读简易天气图,同时要了解中国的区域,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不明白中国的天气,中国的区域位置,总之,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反馈来看,这个知识点学生得分率很低也是问题也比较大的一个考点。光讲理论知识不行,必须通过经典习题让学生看清天气的变化和等压线的密切关系,所以我选用了上述这道高考题作为教学资源。这道高考题设计具体的区域,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都融在其中,突出动态变化,改编后会是非常好的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资源。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高一新生的新授课,是2.3节《常见天气系统》的第二个课时,着重分析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天气,对高一新生来说,原理比较抽象,而且俯视图、侧视图、平面图等多角度空间识图难度很大,思维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学中授课的逻辑顺序一定要清晰,并且要使用图像教学,学生的动态思维即思考天气的变化很难到位,尤其是锋面部分教学,过境前后不知什么气团控制,导致不会分析天气变化。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学校多媒体设备很先进,利用计算机教学很普遍;学校网络发达,便于搜集资料。
技术准备:
本节课使用的是自己制作的课件,制作的平台是PowerPoint,选择这个软件是因为PowerPoint是简单易学并广泛使用的软件,具有操作简便、播放流畅等特点,适合地理教学的使用。
板书
2.3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过境前:(暖)晴朗 过境前:(冷)晴朗
时:阴雨、大风、降温 时:连续性降水 后:降温、升压、转晴 后:升温、降压、转晴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简易天气图的分析,判读冷暖空气及锋面的形成;
2、通过对锋面形成的观察、冷锋和暖锋示意图的绘制,分析锋面系统的天气特点; 3、通过对比两幅不同时间的气压分布图,分析各种天气变化及原因;
4、通过对简易天气图的分析,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天气现象的方法,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4
三、教学重点、难点:
冷锋和暖锋示意图的绘制、分析锋面系统的天气特点; 对比两幅不同时间的气压分布图,分析各种天气变化及原因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或表格描述均可,本栏为表格描述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复习和 新课导入
我们不仅要知天气更要懂天气,下面大家看一幅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进入情境,复习
复习高低压的判读和天气特点分析;通过画风向
观察冷暖气团会相遇形成锋面。
总结:思维路径
教学媒体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流程线
教学流程图图例
结束
③
④
①
②
⑥ ⑤
6
学案1.任选其一,读图说出影响M地、 N地的天气系统(1分)并分析其天气特点(1分)及其形成原因(4分)。 2.在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中,画出①②③④四点的风向。
锋面天气系统
判断锋面的形态;
展示锋面侧视图和立体图,认识锋面、锋线;
演示锋面形成过程的4个步骤,画一画冷锋和暖锋,观察雨区的位置。
观察和画
图 认识锋面、掌握不同类型锋面的形成和特点
实际天气图中分析冷锋和暖锋的特点
学案:3.读图判断A、B两地锋面的类型,并在图中画出相应
的锋面符号。 4.分组讨论:
⑴说出此时控制⑤地、 ⑥地的气团性质及其天气特点; ⑵判断未来几天控制⑤地、 ⑥地的天气系统;
⑶说明受其影响该天气系统过境时⑤地、⑥地可能会出现的天气状况;
⑷过境后⑤地、 ⑥地气温、气压的变化和阴晴状况。 5.读图判断①②③④点中位于雨区的地点____。
思考讨论
读图训练
迁移运
用:对比两幅不同时间
的气压
分布图,分析各种天气
变化及
原因 课堂练习:比较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说出⑤地08时到20时风向、风力、气温、降水、气压等天气状况的
变化并说明原因(12分)。
巩固练习:简述④处08时到20时天气状况的变化及其原因(5
分)。
思考讨论
通过不同时间的气压图,突出天气系统改变导致天气状况的变化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习题反馈法:
设计相关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自评法:
学生自评法需要预先规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由学生自行决策。将有关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列入表格,制成学生自评表,发给学生,待学生自评后当即收回。也可采用学生自我鉴定法让学生自己将活动的感受、经验书写出来,自己为自身的进步定格。 3.组内互评:
将学案问题个人过关或彼此交流,看分析是否到位、表达是否准确、规范和科学;小组成员根据组内同学的学习状况依据标准打分。 4.成果展示:
优秀PPT展播
附:评价用表 评价量规 学生自评 项目 好 较好
一般
欠缺
搜集信息能力 处理信息能力 思维能力 描述能力 主体参与情况
④
④
8
遇到新问题时
小组互评 项目
好 较好
一般
欠缺
讨论问题的积极性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思考问题的独到性 小组成员的协作性
本次设计与以往或其他设计相比的特色之处(300-500字描述)
一、自编自创案例,实用性强,突出生活化的地理。
本节我自创了海尔企业发展过程作为案例,学生通过调查对海尔企业比较熟悉,符合接近学生
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特点,很好地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泛搜集课程资源,选取鲜活的图文资料,让“知识课堂”成为“生活课堂”,给学生在知识和应用方面架起桥梁。
二、活动教学,注重学生参与,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
课前我布置了调查问卷《绿色海尔知多少》,课堂上通过资料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来阐述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这样的活动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彻底改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有利于地理学习的内化。
三、复习巩固环节,习题讲解注重方法引导、规律提炼。
我精选的第二道题有一定难度,我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建立思维路径,一步步走向目标答案。同时给学生答题模板,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语言有条理、用词准确。
现在的“文综”重点考查学生理解事物变化过程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思维路径引导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