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经典结构赏析课例(一)

本站QQ客服在线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经典结构赏析课例(一)

视频标签:经典结构

所属栏目:综合实践及通用技术优质课

视频课题:经典结构赏析课例(一)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经典结构赏析课例(一)

1.4经典结构的欣赏教学设计
  瑞景中学 周立莹
【一】、课标
“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二】、教参
   “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欣赏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会欣赏。从两个角度欣赏,但不是把这两个角度截然分开。要看它们是如何既实现了结构的功能,又巧妙地解决受力问题,是如何在结构中体现、渗透技术文化,又是如何将解决受力与艺术美结合起来,给学生以启示。”
(教参中的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比较大:不光要关注“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还要关注二者的联系。这也是我整节课教学设计的依据)
 
【三】、教材
 
从技术和文化角度赏析结构设计作品。
教材中提到“经典的结构应该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的结合起来”,这里的“功能”就是本节提到的“技术角度”,“形式”就是本节提到的“文化角度”。但教材中案例的呈现形式,有些割裂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技术”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结合起来,两方面完美融合、共同作用于产品,这个产品才能称为经典结构。
 
所以我将教材案例的呈现形式稍作改变,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设计中,从而体会技术和文化的内在联系,感受经“经典”的含义。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和教参,结合教材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总目标
通过对典型结构的赏析,使学生既关注结构的技术特征,又能在自己设计的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2、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设计,从而体会技术和文化的内在联系,感受经“经典”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参与具体案例的设计,让学生感受设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设计的情怀
2、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的品行
3、  通过经历失败和寻找成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导入
1、竹蜻蜓
介绍:
竹蜻蜓是我国古代一大发明(公元前400年)。这种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传教士惊叹不已,将其称为“中国螺旋”。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根据“中国螺旋”的形状和原理发明了直升机的螺旋桨,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莱特兄弟小的时候,他们的父亲给他们买了一个竹蜻蜓,从此,兄弟俩的一生与飞行接下了不解之缘。
总结:在“我们”的手中是一个好玩的玩具,传到西方却变成了带领整个人类飞翔的螺旋桨,这,归根结底应该算作“我们”的功劳,中国人还是很聪明的,要相信国人的智慧!
我们来看下一个玩具:风筝
 
 
 
 
 
 
 
 
 
感受中国古代的经典结构及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怀
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总结:这又是源于中国人的发明
3、饮水鸟
介绍:
饮水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玩具,在上世纪30年代时一本国外的科普读物上,之后就销声匿迹了。这只神秘的“饮水鸟”发明时间不可考证。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看上去没有任何外来的动力,却能不停地点头“喝”水,犹如一台永动机。就连爱因斯坦看后都十分惊叹饮水鸟的设计。
原理:
饮水鸟是一个由“头泡”和“尾泡” 构成的密闭容器;
容器内装有易挥发的乙醚液体;
汽室1和汽室2中充满乙醚的饱和蒸气;
平时,鸟身略向前倾,头部有吸湿层;
启动时给吸湿层滴足够的水,水因蒸发而吸热,使汽室2中的温度降低,导致气压变小,汽室2中液体沿玻璃管往上升,于是整体重心上移(如图乙所示),鸟身前倾,鸟嘴 “喝”水;
此时“头泡”和“尾泡”通过玻璃管连通(如图丙所示),两汽室中的乙醚蒸汽混合,压力差消失,乙醚液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尾泡,整体重心下移,于是渐渐直立起来。
由于“喝”水时,鸟嘴接触水面,沾湿了吸湿层,水蒸发吸热。于是它又开始循环工作。

 
总结:竹蜻蜓、风筝、饮水鸟这些虽然只是玩具,但却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让世人惊叹。这样的巧妙设计,中国还有很多,这些都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我们的骄傲。所以我要为我们的祖国点个“攒”,同时也相信大家能产生出色的设计。
下面我将带大家经历一个事物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来感受一下经典的含义:
 
 
 
 
 
 
 
 
 
 
 
 
 
 
二、
探究体验
 
 
 
 
播放“滚动人玩具”视频
问题1视频中展示的是一个小人不停翻滚的过程,
请问:这是一个永动机吗?
预计答案:不是
问题2它为什么能自己翻滚?
猜测: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问题3想达到这样自动翻滚的效果(功能),里面存在什么奥秘?
学生猜测:……
         木头人里面有小球(学生提出想法的同时,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木头人里面有奥秘(各种猜测)
 
 
 
1、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设计中,从而使其体会“技术”和”文化”的内在联系,感受经“经典”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的品行。
 
3、
通过经历失败和寻找成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问题4:下面重新播放视频,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回放录像:学生仔细观察
         1、每次都是红帽子在上面。
2、木人的四肢与轨道正好吻合
木人每次翻滚都学会以“胳膊”或“腿”作为支点转动)
3、放木人的时候,好像悠了一下
 
环节5: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些小细节,我根据这些尝试的做了一个木人!
       演示“大号、有硬币的木头人”
 
环节6请同学们帮我分析失败原因
学生分析:高度差不够?制作过程不够严格(有误差)?
教师分析失败分析:会不会是“胳膊”与“腿”的间距太大,不好翻过来。
 
环节7:偶然原因,助推成功!
       在第二天,偶然间,我发现硬币好像粘的有点歪,所以我把硬币取下来了,索性没有硬币的情况下尝试了一下。
       演示“大号无硬币的木头人”
 
总结:其实,这个结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构,但却能呈现出神奇的效果,所以经典不在乎有多复杂,而在乎“巧妙”!这个结构就是巧妙的利用木人的重力和惯性使其自动翻滚。(写板书)
 
环节8:发现问题—轨道太短,需要加长轨道。
       演示“小号、无硬币的木人”
问题9请你分析为什么这个小号的木人不能自动翻滚?
学生猜测:高度不够
       教师加高轨道左边,进行演示(失败)
环节10:请仔细对比大号木人与小号木人,寻找原因(学生亲自试验)
       主要原因:木人虽然缩小,可是铁丝没有缩短,所以铁丝的比重增加,不能使重量集中在木人上,导致木人自身重量不足以带动自身旋转。
问题11请你想办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
       演示“小号、有硬币的木人”(成功)
问题12这个木头人功能上已经实现,可是总感觉并不完美,还缺点东西,缺点什么东西?
学生思考……
展示“魔术杯”,感温变色技术早就有,一直平平淡淡、不温不火,当这项技术“遇见”“巧妙的设计”就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我们这个木头人可不可以也加入些这样的东西,注入一些寓意或者故事?
 
环节13请同学们为这套装置注入文化内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为“木头人”加入哪些寓意或故事?)
     光头强抓熊大
     龟兔赛跑
     猫捉老鼠
日月交替
不管你走多远,我都会追到你
蜜蜂采蜜
鱼跃龙门
狗吃骨头
【总结】:通过刚才这个环节,同学们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为这个木人注入了“灵魂”,使它变得“鲜活”起来,这样我们的设计才完整,才能称得上经典。
……看板书……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设计,这个设计的亮点主要有两个方面:(板书加重)
1、一个是它的原理(功能的实现)
2、另一个是刚才我们同学为其注入的“灵魂”
这两个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为经典的设计。(第一个是在客观上实现功能,第二个是在精神上实现升华。)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滑动黑板)——赏析结构作品的两个角度:技术角度,文化角度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巧妙结合和统一!
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欣赏结构的两个角度。
下面我们从这两个角度一起来欣赏一下下面的案例:
 
 
 
 
 
 
三、
知识应用
 
1、 介绍文书菩萨
   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形象是手托石塔,这座石塔和托塔的手臂,悬空支出,总体重量将近千斤,手臂很容易断裂,这个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对于整个结构来说,结构的稳固耐用属于技术角度,)
2、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图片,分析图片是如何解决这难点的?
巧妙地借助宽袍袈裟,将重心引到主像身上,同时不失佛教的造像规律和佛像的庄严美感。
重庆铜梁的邱少云纪念馆门前的雕塑手托着枪老是要掉,后来雕塑家根据文殊菩萨托塔的原理为他披了一件披风后就不掉了!
 
教师总结:
在中国,像这样的经典结构还有很多,很值得我们花时间好好欣赏,但由于时间限制,本节课不做过多介绍,留做下节课欣赏,下节课我将带大家欣赏一个伟大的建筑:
这个建筑距今2500年,采用仙山楼阁式的组合艺术,和山谷浑然一体,并且经历无数的山崩、地震、风雨侵蚀却始终屹立不倒
2500年前工匠智慧,在悬崖峭壁上创造出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建筑。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应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欣赏典型结构
四、
总结
 
下面来复习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欣赏经典结构的两个角度——技术、文化。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做下面的连线题
教师总结:
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滑动黑板)
左半黑板:本节课,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感受了这个木人的设计过程(制作过程是由老师完成。同学们参与了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了,然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有继续解决了新的问题,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都通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解决了,最后获得了成功!我们也因此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设计给我们带来的魅力
     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滑动黑板):
技术角度:……
文化角度:……
“左半部分黑板”是我们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得出“右半部分黑板”的知识与技能,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我想要告诉大家的不止这些,
我想告诉大家的还有(撕掉上面的纸):
通过这个设计过程“感受设计的魅力”,并且遇到困难要“善观察
勤思考”,“相信自己”,培养自己“面对失败,坚忍不拔”的精神。
我觉得这些品质更加的重要,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有更清晰的认识
五、
作业
 
请同学们收集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的结构,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为下节课欣赏结构提供素材
 
【六】、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第一版)

 
 2、板书设计(第二版)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经典结构”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经典结构赏析课例(一)”,所属分类为“综合实践及通用技术优质课”,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经典结构赏析课例(一)”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