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中国好教育
所属栏目: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四届“中国好教育”“同课异构全国冠军总决赛初中地理观摩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河北省地理白智慧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地理白智慧(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地形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影响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基础,因此,研究地形的形成过程尤为重要。本节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属于本章总述部分,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探讨地表形态的成因,是后面学习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发育的基础。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容层层递进,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地表形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三章的学习,掌握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球表层大气、水的运动规律,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节课涉及到的地理事物时空跨度大,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高,而高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从身边的实例、现象开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由现象到规律,层层设问,启发思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跨越时空的地理现象具体化,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综合性及变化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方法
【课标要求】从内力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通过身边的教具演示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内外力共同作用影响地表形态,建立客观联系、辨证的地理思维观。
2、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3、通过身边地理事物的分析,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地壳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区别、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壳水平运动演示教具。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通过视频,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力量塑造了地表形态。 |
播放视频:世界的形成。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一股神秘的力量不断塑造、改变着地表形态,在过去、现在、未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就是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和外力作用两种形式。 |
观看视频,思考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 |
利用视频形象展示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引出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究新知的兴趣。 |
新知学习 |
一、内外力作用概述 (一)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量来源 (二)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
首先明确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量来源,理解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知道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 快速阅读教材,填写学案表格内容。 | 利用简单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二、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结合喜马拉雅山和华山的形成过程,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水平挤压 2、垂直运动 |
【活动探究一】展示图片:连绵起伏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陡峭的华山,播放视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指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演示喜马拉雅山脉和华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演示过程中进行指导。1.我们把书本当做什么(构成地壳的岩层),2.明确地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区别。3.地壳水平运动过程中岩石受什么力作用?导致岩石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形成什么地形?4.地壳垂直运动会形成什么地形? |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仔细观察,尝试用书本演示喜马拉雅山和华山的形成过程。 明确水平挤压会形成褶皱山脉,会举例。 明确地壳垂直运动会形成山地、谷地。 |
运用多媒体演示,播放视频,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助于理解,同时,以提高的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运用身边的书本当教具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
(二)补充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水平张裂 2、垂直运动 |
在上一环节,学生对地壳运动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提出问题:地壳水平张裂会形成什么地形? 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会形成什么?交替升降会引起什么? |
通过身边的书本演示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进一步加深理解。对比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水平张裂会形成裂谷,会举例。 理解沧海桑田是地壳大规模隆起和凹陷的结果,明确大规模上升隆起形成高原,会举例。 |
结合上一环节的演示观察,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
|
【学以致用】 |
以贵州省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为主题,展示图片资料,请同学简述云贵高原的形成过程。 | 回答问题,明确云贵高原经地壳抬升隆起而形成,属于内力作用。 | 学会用地壳运动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 |
三、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
展示兴义万峰林景观图片,提问:与喜马拉雅山和华山不同,万峰林的圆锥形山体又是如何形成的? |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明确万峰林的圆锥形山体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运用身边的地理事物体会内外力作用的区别。 |
|
(二)风化、侵蚀的概念 | 讲述风化、侵蚀的概念及结果,区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明确风化是一种破坏作用,侵蚀也是一种破坏作用,不同的是风化物留在原地,侵蚀物被带走,离开原地,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 难点知识教师引导讲解。 | |
(三)侵蚀、堆积地貌 1、流水、风力侵蚀地貌 2、流水、风力堆积地貌 |
【活动探究二】展示图片,提问:哪些是侵蚀作用形成?哪些是堆积作用形成? 播放视频: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侵蚀作用的发生过程。 |
分组讨论,找出侵蚀地貌,并说明主体。观看视频,思考,然后再去找一找。 |
通过图片展示,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
|
【学以致用】 |
喀斯特地貌中,哪些是侵蚀作用形成,哪些是堆积作用形成? 简述溶洞、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
回答问题,明确溶洞是流水侵蚀而形成,钟乳石是流水堆积而形成。 |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
(四)外力作用之间的联系 |
【活动探究三】 从南盘江漂流而下,到珠江下游,沿途看到哪些景观?解释河流上游以什么作用为主,下游呢?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者的关系是什么? |
小组讨论思考问题,明确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各种外力作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 给出身边的实例,启发思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
小结 | 列出知识框架,总结本节内容。 | 了解知识框架 | 了解知识框架,使知识成体系 | |
课堂练习 |
展示题目 考察知识点: 内外力共同作用影响地表形态 |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