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牛顿第一定律
所属栏目:初中科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章第4节 牛顿第一定律_浙江省 - 衢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章第4节 牛顿第一定律_浙江省 - 衢州
学情、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惯性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材呈现出了较多的事例,同时结合一系列的演示、分组实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所这也是本节课要重点突破的一个难点。同时事例中也结合了相当多的交通安全的相关内容,所以也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文明出行的最佳时机。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惯性的意义,确认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教学策略
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惯性是一个比较重要而难懂的概念。为了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落实新课标精神,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支撑:注重创新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注意发挥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生动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学习,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并进行交流与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 小木条、纸条、盛水的杯子、鸡蛋、硬纸片、蜡烛、火柴、空矿泉水瓶、小车等。
2.自制多媒体课件。
5教学过程
5.1第二学时
5.1.1学时重点
认识惯性,并理解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5.1.2学时难点
惯性现象的科学解释。
5.1.3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
(用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学习的兴趣,用连贯的故事情节将本课重点串联起来,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五一假期刚过不久,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小明同学的假期生活,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牛顿第一定律,所以老师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与运动有关的片断,说起运动,我们知道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所以为了便于进行比较,我们今天会选择同一参照物,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参照物,你们猜是什么?——地面。
1.场景一:爸爸叫小明回家吃饭,小明说想再玩会儿。
师:小明原先在户外运动,他想继续保持什么状态?
生:运动(打球…)
师:对,我们可称之为原来运动的状态。
那么第二天早晨,
2.场景二:妈妈叫小明起床,小明想再睡会儿。
师:那么此时小明又想保持什么状态?
生:不动(睡觉、躺在床上…)
师:正确,我们可以称之为静止的状态。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
生:有(哈…)
师:其实一切的物体都有这样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我们称之为惯性,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采用这种打比方的方法,由学生的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学易理解和接受惯性这一概念。)
3.场景三:小明的早餐时间,鸡蛋掉进了杯子
老师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的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两个物体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2)某一个物体由于何种原因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3)另一物体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于是发生了什么现象?
——说明鸡蛋(固体)具有惯性。
(通过这几个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有效的实验是需要观察作支撑的,同时也为后面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做好铺垫)
4.场景四:与小狗一起散步
师生共同分析:
此时我们研究的两个物体是:水、小狗
它们原来一起向哪边运动:左?右?
(学生回答有很多,所以再次强调参照物如相对地面静止的我们,统一答案:右。)
哪个物体运动状态突然发生改变:小狗,甩到极限不能再往右了。
另一个物体呢:水,由于惯性继续向右运动,于是就被甩出去了。
——说明水(液体)具有惯性
5.合作时间:
回家路上的小明在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物体也是具有惯性呢?到家后的小明找来家里的一些物品进行研究,请你帮助小明一起来完成吧。
用所给实验器材或自选器材完成P108—109的活动1、2、3,或自己设计实验,并尝试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的观察记录单:
(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看看你们的方案是否可行,现象是否明显?
教师巡视并作实验指导: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再从中发现规律。视情况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要完全放手让学生操作,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不做统一指导,只在巡视时给个别小组以提示。这些实验的操作会比较容易,而实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如何是观察,并对组织语言对观察到的现象有条理地的进行描述,达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的目的。)
评估交流
师:同学们做完实验后,要进行评估,请小组先讨论,再选一个同学说一说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是怎么克服的;也可说一说自己的实验在哪个地方设计得比较精彩。
(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交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交流结束后,并增加两个生活的例子进行分析:
一则安全带的公益广告
(分析的同时说明有时因为有惯性会给我们带来伤害,所以对于这类的,我们想办法让惯性带来的伤害尽可能降低,同时也进行安全教育。)
喷泉和洒胡椒粉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利用惯性的例子)
总结: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一切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惯性。
6.场景五:阅读时间
(1)自学课本109页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思考惯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学生会产生错误的结论,此时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大小”,惯性大,说明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强,
我们若想改变起来就相对比较困难,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
(3)师生归纳总结: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无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结合限重标志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
7.思考时间: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三)检测时间 (课件展示)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
1、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_______的缘故;最后还是停下来,这是
因为的__________结果。
2.有一热气球以一定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热气球里掉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离开热气球后将( )
A.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下落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永远上升 D.以上说法部不对
(设计的这两个练习并不是很简单,但却能很好的达到检测的效果,所以练习进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
六、课堂总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交流回答: (深化概念,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课后挑战:
1.整理并收集我们身边“利用”和“防止”惯性的例子
2.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进行解释,并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
课题的情景导入直观形象,有创意更吸引力;教学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多样有趣的实验和丰富生动的情景为依托,
尤其像“吹蜡烛”、“打鸡蛋”等实验,学生显得很兴奋,学生参与积极;通过几个问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序地进行观察,同
时也学会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效果好;教学素材贴近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时应适时进行
点拨,并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九、板书设计
1.惯性现象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2)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2.惯性现象
(1)惯性现象的解释
(2)惯性现象的利用和危害
(3)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